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成都考古中心落成:縱覽發掘全程 感受千年古蜀

2022年12月23日08:31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縱覽發掘全程 感受千年古蜀

   12月20日,四川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建設的成都考古中心正式落成。

   成都考古中心是目前西南地區規模最大、設施設備最先進、功能最齊全的城市考古科研與展示平台。投用后,這裡將對外開放,展出文物及其考古、修復過程,展示多個科技考古實驗室、文保實驗室和古建實驗室等,讓公眾直觀感受到成都悠久的歷史文化,充分體驗到考古的魅力。

  展陳成都燦爛過往

   成都考古中心以《考古·成都》基本陳列展,勾勒出成都數千年的歷史變遷,展現出悠久燦爛的古蜀文明。

   步入展廳,迎面展櫃中的便是寒光乍現的“成都矛”。它的一面中部刻有篆書“成都”二字,下飾虎紋,尾端飾一周雲紋。

   “這件文物証明,早在戰國晚期,成都的城市稱謂就已存在。”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陳列宣傳部主任唐淼說,2016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人員在成都蒲江縣飛虎村船棺墓葬群中發現了這件文物,這是考古史上“成都”兩字在成都地區首次發現。

   繼續往裡走,成都數千年的文明史徐徐展開。

   寶墩遺址的發現,實証了早在4500年前,文明的曙光已在成都平原出現。展廳裡,公眾可以看到,當時的人們已經開始種植水稻、吃上了大米,所用陶器已經有了繩紋、稻穗紋和水波紋等古朴紋飾裝點。

   距今約2400年的戰國晚期成都商業街船棺合葬墓,據推測可能是最后一代蜀王的墓葬。其中出土的“古蜀第一床”,耗時十多年修復完成,也在此展出。

   “這座床將長期在這裡展出,算是考古中心的鎮館之寶了。”唐淼說,這件漆床長2.55米、寬1.3米、高約1.8米,是西南地區目前發現年代最早、體量最大、結構最為復雜、保存最完整的漆床,為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講述精彩考古故事

   與一般博物館不同,成都考古中心還聚焦考古工作本身,向公眾解答“何為考古”“考古何為”“考古為何”等疑題。

   “這場展覽的主角不是文物,而是考古工作本身。”唐淼說。

   成都考古中心在展廳裡開辟了一整面牆的空間,用於展陳陶片從出土到修復、展出的全過程。剛剛出土的陶片,經過清洗、分類、挑選、拼對、石膏補配、著色等工序后,還原出一件件完整的陶器。在這裡,文物的“重生之路”,一目了然。

   展廳裡另有一面牆,用考古探方的形式,展示著鬲、甗、簋、簠等100多個考古“生僻字”。它們都是一個個可翻轉的牌子,翻到牌子的背面,則呈現出相關的文物圖片、讀音及文物出土地點等信息。

   大廳裡還有兩個模擬探方,直觀展示著考古人的工作狀態。同時,公眾還可以在這裡近距離看到探鏟、手鏟、量尺、刷子、無人機等考古工具。

   “成都考古中心將與博物館甚至考古博物館錯位發展。”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顏勁鬆說,成都考古中心擁有科技考古、文物修復實驗室,以及考古數據中心、古建設計中心,將通過全方位的呈現,講述精彩的考古故事,讓公眾了解考古,喜歡考古,支持考古。

  開展多樣社教活動

   成都考古中心正式運行后,將以社教活動的形式向公眾開放。公眾可關注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官方微信公眾號,選擇感興趣的活動報名預約參加。

   此前,成都考古中心已做出初步嘗試。12月12日、13日,2022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年度社教活動“撥雲見日——成都考古社教行”的兩場重磅活動在此舉行。20余名文藝界人士和數十名市民,作為首批“體驗官”先后造訪成都考古中心,沉浸式感受成都的千年變遷。

   “原來一件文物進入博物館之前,要經歷這麼多過程。”一名“體驗官”在參加活動后感嘆,參加這次活動,了解了文物從發現到展出的過程,了解到許多考古知識和考古工作的不易。

   在落成儀式上,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說,要依托考古中心為市民提供更多高品質的考古成果展、公眾考古活動、文化科普服務,為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樹立成都典范。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認為,新時代考古工作應積極擁抱社會發展,深挖遺址遺跡和出土文物內涵,創新表達方式,找到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結合點,推動考古成果的創新性保護、創造性發展。

   顏勁鬆表示,成都考古中心將舉行“重走古蜀文明之路”“考古新青年”“成都考古社教行”“考古夏令營”等一系列社教活動,以市民喜聞樂見的形式,普及考古知識、體驗考古過程、講述考古故事,讓更多的文物走出庫房、走出田野、走上展線、走向大眾,讓“考古+教育”模式融入社會發展,實現歷史文化遺產全民共享。(本報記者 周洪雙)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