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科技創新看TENGCHONG”專題報道·Cooperation篇

科技合作為雲南創新發展注入新動能

2022年11月26日09:06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提升科技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影響力和輻射力,是雲南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重要內容。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指導下,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支持下,雲南省人民政府、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從2022年起,在雲南省騰沖市舉辦騰沖科學家論壇,搭建先進學術思想交流平台、政產學研互動平台、科技成果轉化平台、中國與南亞東南亞科技合作平台,打造國際化、高端化、特色化的“科技達沃斯”論壇。

2022騰沖科學家論壇將於12月1日開幕。即日起,人民網雲南頻道推出“科技創新看TENGCHONG”專題報道,用舉辦地“騰沖”的9個拼音字母“T-E-N-G-C-H-O-N-G”,全面展示黨的十八大以來,雲南在科技創新、科技入滇、科技支撐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展望雲南“十四五”期間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美好願景。

第五個字母“C”即是“Cooperation”,重點展示雲南科技創新在校企合作、東西部協作、中外合作等方面取得的成績。

2012年以來,雲南成功舉辦5屆科技入滇對接活動,簽約項目3000余項,推動了一大批科研平台、科技型企業、科技成果、人才團隊入滇落地。

滬滇、京滇、泛珠三角區域科技合作持續開展,雲南省與上海市每兩年共同舉辦一次滬滇科技成果對接交流活動。

通過泛珠三角區域(“9+2”)科技聯席會議制度,建立了與粵港澳科技合作對接交流平台。

建立了中國—南亞技術轉移中心等3個國家級國際創新合作平台。2017年,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制度實施以來,辦理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超過1.2萬件。

……

黨的十八大以來,雲南堅持不懈推進校企合作、東西部科技協作、中外合作,打造“科技入滇”大平台,積極探索區域科技創新合作新模式,吸引國內外高端科技資源入滇落地,為雲南創新發展注入新動能。

科技助力下,洱海之畔的田園“豐”景。趙渝攝

科技助力下,洱海之畔的田園“豐”景。趙渝攝

校企合作: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裡”

2020年11月26日,全球最大最先進的錫冶煉項目——雲錫錫冶煉退城入園搬遷改造項目在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經濟技術開發區竣工投產。這個投資超過30億元、年產7萬噸精錫的冶煉項目滿負荷生產的話,年產精錫將超過全球產量的20%。

該項目創造了世界錫冶煉史上的多項新紀錄,這背后離不開昆明理工大學的核心技術支撐。項目精煉錫核心裝備真空精煉爐為昆明理工大學研發,另一個核心設備全自動電熱機械結晶機為昆明理工大學與雲錫集團聯合開發。

近年來,這樣的科技創新成果在昆明理工大學不斷涌現,並先后應用於中鋁、五礦、中核、雲錫、昆鋼等企業,同時轉讓至歐美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亞、俄羅斯、巴西、玻利維亞、馬來西亞等國家,累計產值上萬億元。

不久前,大理州農業農村局組織科技小院專家,對“2022年大理洱海流域綠色種植試驗示范項目”的水稻新品種“聲農4號”百畝連片示范進行實地測產驗收。結果顯示,該項目通過引進水稻綠色智能肥,產量提高20%,氮磷減量30%—50%,溫室氣體排放明顯下降,在減污減排的同時實現增產增收。

這一項目是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綠色發展研究院院長張福鎖牽頭,與雲南農墾集團合作,組織全國科技力量雲集大理組建的多學科攻關團隊開展的項目。

張福鎖院士(右二)帶領團隊在洱海邊的農田裡開展研究。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供圖

張福鎖院士(右二)帶領團隊在洱海邊的農田裡開展研究。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供圖

11月16日,由昆明理工大學、大理州人民政府、洱海流域農業綠色發展研究院合作共建的“洱海流域高原遙感創新研究科技小院”揭牌。張福鎖表示,高原遙感科技小院的建成將極大地完善洱海流域的觀測體系,為鄉村振興、洱海保護、農業綠色發展開辟新路徑。

這些案例是雲南推進校企之間良性互動、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的生動實踐。通過深化校企合作,構建產學研用的“立交橋”,雲南充分利用高校科研與人才優勢,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裡”。

“雲品出滇”重要成果——臨滄產澳洲堅果。人民網 虎遵會攝

“雲品出滇”重要成果——臨滄產澳洲堅果。人民網 虎遵會攝

東西協作:科技入滇,“雲品”出省

人在上海家中坐,碗裡的“菜”卻是從雲南而來。這不僅是現狀,未來還會越來越普遍。

這是“雲品入滬”工程成果的重要顯現。2021年,上海與雲南東西部協作結對關系擴展為雲南全省。為推進產業互補,雲南印發《深化滬滇產業協作工作方案》,探索“上海研發+雲南制造”“上海品牌+雲南制造”“上海市場+雲南基地”等協作模式,構建研發和孵化在上海、生產在雲南、效益在滬滇的合作格局。

據統計,2022年以來,雙方共建蔬菜產業園區32個,引導42家企業入駐,實際到位投資3.11億元,吸納勞動力就業5666人。在剛剛過去的2021年,通過“雲品入滬”這一工程,累計銷售雲南農產品和特色手工藝產品53.7億元,也為穩定上海“菜籃子”供應提供了堅實保障。

“雲品入滬”工程,正是“科技入滇”的重要成果之一。

一直以來,創新資源匱乏制約著雲南的發展。通過科技部支持,將支持“科技入滇”寫入《科技部關於加強科技創新 促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實施意見》《“十四五”東西部科技合作實施方案》,雲南得以通過“科技入滇”平台大量引入國內優質創新資源入滇落地。

就在今年9月,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深化合作協議簽署,在“雲品入粵”和“粵企入滇”的推進中,兩省實現對外開放、綠色能源、綠色食品、商務活動等領域深度合作,實現滇粵互利共贏。

科技助力下產出的雲果品種。雲南省農業科學院供圖

科技助力下產出的雲果品種。雲南省農業科學院供圖

據統計,“十三五”期間,雲南引進422個院士專家團隊,累計突破雜交水稻、檸檬產業、貴金屬和鋁材料加工等重點領域關鍵技術435項,開發新產品338個。

這些成果,不僅增進了雲南科技實力,成為雲南積極融入雙循環新格局的重要舉措,促進雲南與全國各地全方位深入交流合作,也為雲南加快鄉村振興,破解創新難題提供了重要支撐。

中外合作:技術相通 人才相通 民心相通

在全球制造業轉型升級與國際貿易格局重構的大背景下,雲南積極推進與南亞東南亞之間的跨境合作。

2018年在雲南建設的中國—南亞東南亞國際技術轉移交易平台,以“互聯網+大數據+科技成果”的服務模式,為國內外的大學、科研機構、創新型企業提供信息供給、知識產權保護、技術轉移、法律援助、項目開發、技術合作等專業化服務。

第六屆雲南國際人才交流會人才工作專題展。人民網 劉怡攝

第六屆雲南國際人才交流會人才工作專題展。人民網 劉怡攝

在剛剛結束的第六屆雲南國際人才交流會上,雲南省科學技術廳發布了一組數據:目前,中國—南亞東南亞國際技術轉移交易平台入駐技術服務機構超過90家,入駐國內外專家239名,上線知識產權成果累計達二十余萬項,上線技術成果3249項。截至2020年6月,累計實現技術有效服務對接超過100項,第三方技術服務超過200項。

大處建立平台,細節深化合作。2013年起,雲南便探索出了國際科技特派員制度,先后分5批選派了92名國際科技特派員,赴南亞、東南亞國家開展國際科技合作研究、技術咨詢、技術培訓等工作。

作為最早一批認定選派的國際科技特派員,雲南師范大學教授陳玉保在老撾科技部新能源與材料研究所、國家婦女兒童醫院、萬象省孤兒學校(初中)、萬象市相關醫院,參與建成了20余個可再生能源集中示范區。

而雲南農業大學教授文建成,擔任國際科技特派員期間,為亞洲農業(緬甸)公司的新品種選育、良種繁育、優質米生產、人才培養提供技術服務。篩選出2個優質香米常規籼稻品種“TP1268”和“TP1262”,通過緬甸國家審定(登記)新品種1個,進行新品種示范推廣20余萬畝。

……

這些成果,都是雲南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科技創新中心取得積極進展的直觀展示。據公開報道顯示,接下來,雲南將創新合作機制,提升合作層次,不斷與南亞東南亞國家通過“科技相通、技術相通促進民心相通”。

(部分資料來自《人民日報》、人民網、科技部官網、雲南省人民政府網站、昆明理工大學、《雲南日報》等)

出品人 | 祝鴻偉

策劃 | 李發興

統籌 | 符皓

採寫 | 蔡樹菁、程浩、符皓、虎遵會、劉怡、曾智慧

視覺設計 | 李發興

動畫制作 | 庄志斌

宣推 | 虎遵會

出品 | 人民網雲南頻道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