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國內

建好用好國家文化公園:激活文旅資源 傳承中華文脈

2022年11月06日08:50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激活文旅資源 傳承中華文脈

  游客在大運河和北京中軸線交匯點萬寧橋上眺望。新華社發

  北京市通州區的大運河文化旅游景區一角。新華社發

  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的金山嶺長城景區秋景。新華社發

  在甘肅省甘南自治州,黃河瑪曲段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新華社發

   五千年歷史源遠流長,孕育了燦若星河的中華文化。作為“母親河”的長江、黃河哺育了無數中華兒女,也積澱下豐富多彩的文化﹔長城、大運河、長征,是不同時期的偉大創造,象征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堅強意志。

   2017年1月,《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規劃建設一批國家文化公園,使之成為中華文化重要標識”。此后,從中央到地方,規劃方案相繼出台,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五大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逐漸走上快車道,一個個重要項目逐步落地,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建好用好國家文化公園”的要求,再次為未來的建設發展明確了方向。作為我國國家文化形象的典型標志,國家文化公園應如何更好地展現文化內涵,講好中國故事?又應如何更好地保護自然和文化資源,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打造文化空間 展現中華文化精神內核

   在北京的城市副中心,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如同靜待揚帆起航的“運河之舟”,與靜靜流淌的古運河交相輝映。一路南下,河北滄州的大運河畔,游客們漫步在運河堤頂路,感受謝家壩所蘊含的中國智慧﹔江蘇揚州的三灣非遺文化園裡,亭台建筑、小橋流水,讓人恍如置身於畫中的江南世界……這一個個閃亮的地標,既展示著大運河幾千年來的燦爛文化,也講述了大運河新時代的發展歷程。

   “大運河是人類改造自然和社會的產物,特別是在水利工程建設上創造了無數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奇跡。它象征著創新、協同、開放、共享的精神,彰顯了中華民族偉大的智慧和創造力。”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所教授陳喜波說。

   國家文化公園是新時代中華文化精神傳承的重要載體。無論是貫通南北的“大動脈”大運河,作為人類歷史上偉大壯舉的長征,連綿不斷的“民族脊梁”萬裡長城,還是孕育五千年中華文明的長江黃河,它們都展現著中華山河壯美,凝聚著自強不息、眾志成城等精神文化內核。

   根據有關部門負責人的解讀,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就是要整合具有突出意義、重要影響、重大主題的文物和文化資源,實施公園化管理運營,實現保護傳承利用、文化教育、公共服務、旅游觀光、休閑娛樂、科學研究功能,形成具有特定開放空間的公共文化載體,集中打造中華文化重要標志。

   幾大國家文化公園涉及地域廣闊,沿線分布著大量的文化遺產,也串聯起豐富多樣的地域文化。湖北大學中國旅游案例教學與研究中心主任熊劍平認為,從發展歷史來看,大江大河是文化發展的重要根脈,起到了“一線串珠”的作用。如長江流域擁有上游的巴蜀文化、中游的荊楚文化、下游的吳越文化,不同文化形態兼容並蓄,交融互動,共同構成了包容開放、多元共生的長江文化。

   在湖南,“半條被子”的故事感人至深﹔在廣西,湘江戰役悲壯輝煌﹔在貴州,遵義會議改變了歷史……跨越大半個中國,超過2000處長征文物散布在沿線15個省區市的廣袤國土上。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將更好地發掘、保護和建設分散的紅色文化資源,對講好長征故事、弘揚長征精神意義深遠。

   熊劍平指出,中華五千年歷史文化,需要現象級的符號來承載,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將著力打造世界級文化品牌,激發文化認同,展現文化自信,也是我國高質量發展的題中之義。

   “通過打造一批中華文化標識,構建中華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國家符號體系和傳播體系,有助於提升國內外對中華文化整體認知和系統了解,推動文明互鑒,講好中國故事。”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席建超表示。

  立足保護優先 探索資源保護傳承新路

   張鵬是河北秦皇島的一名長城保護員,如今,科技的發展讓他的巡查工作有了新的變化。“我們用無人機全方位立體化地對長城進行拍攝記錄,可以巡查到那些年久失修、難以徒步巡查的路段,還可以在飛行過程中提醒游客文明游覽。”他說。如今,長城保護員制度已經寫進《長城保護條例》,成為長城保護“安全網”中的重要一環。

   做好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保護,是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重要原則之一。有關部門負責人指出,要落實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真實完整保護傳承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長城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文化遺產。目前,為做好文物保護工作,山西、山東、寧夏等地都出台了省級長城保護條例,陝西實施省級長城保護總體規劃,青海印發明長城保護管理工作的意見。京津冀三地簽訂全面加強長城協同保護利用的聯合協定,建立長城保護利用信息共享機制。

   “探索新時代文物和文化資源保護傳承利用新路,是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基本出發點。”席建超指出,在相關規劃方案中,管控保護、主題展示、文旅融合、傳統利用四大主體功能區的分類,是國家文化公園的重大創新,構建了以政府、市場主體、社會公眾、當地社區等全社會共同參與、共建共享文物和文化資源保護傳承模式,扭轉了過去僅靠文物和文化部門保護的弊端。

   “在大運河沿線,文化遺產保護力度空前加強,很多珍貴的歷史文物得以妥善保護和修繕。”陳喜波告訴記者,“北京市為了保護珍貴的運河文物八裡橋,在古橋西側建造一座新橋替代老橋的交通功能,讓古老的八裡橋‘退役’,進入文化遺產保護狀態﹔生態保護和建設進步巨大,運河兩岸水清岸綠,鷗鷺翱翔,美景如畫。”

   在黃河沿線各省區,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普查工作正在穩步開展。當前,青海、寧夏完成黃河流域文化遺產資源調查統計工作,為更好地保護黃河文化遺產奠定基礎。“長江黃河流域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和活態文化遺產,要立足保護優先原則,加強原生態保護、活態保護和數字化保護,平衡資源保護和經濟利益間的關系,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適度開發利用。”熊劍平說。

  推動文旅融合 讓歷史文化資源活起來

   “長江三峽紅葉期即將到來,我們在網上發起了長江三峽徒步活動,有很多人加入了我們。”來自重慶的徒步旅行資深愛好者王華林說。三峽風光,有幽深秀麗,也有雄偉險峻,每年深秋,層林盡染的美景更讓游人流連忘返。

   在江西贛州,“走一段長征步道,吃一碗紅米飯南瓜湯”成為吸引游客參與紅色旅游的一大亮點﹔文化和旅游部近日發布的8條長城主題國家級旅游線路和62條長城主題精品線路,將生動呈現萬裡長城之美。大運河京津冀段已經實現旅游通航,從通州古城乘船南下,一水之間風光無限……國家文化公園是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寶藏庫”。隨著創新旅游產品和主題線路的推出,不少相關景點景區成為網紅打卡地。

   旅游是文化的載體,在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新契機下,更多沉睡的文化資源被更好地發掘。當前,不少文旅建設成果廣受游客好評——揚州大運河博物館自去年開館以來就人氣不減﹔山西已建成長城一號旅游路1534公裡,串聯起一路好風景。

   “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是當前重大的文旅融合工程,將成未來中國文化和旅游融合創新發展的示范引領。”席建超說,“要加強文旅產品創意創新力度,實現文旅產業在特定空間的集群集聚,培育特色文旅產業功能區。各地也要因地制宜,探索建立公園化管理模式,促進文旅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創新。”

   陳喜波指出,要想更好地實現文化和旅游融合,首先要深入挖掘文化,豐富文化供給﹔其次強化文化轉化,要讓文化看得見,摸得著,實現有效的傳承和利用﹔再次要發展多樣化的文旅體驗方式,讓文化走進生活,如借助體育休閑、文物考古、現代科技、非遺體驗等讓游客有切身的文化體驗感。最后還要大力創新文化和旅游融合方式,實現文化旅游的提質升級。

   運用技術創新手段豐富旅游形式,為游客呈現更生動的歷史場景。如作為長征國家文化公園貴州重點建設區龍頭項目的長征數字科技藝術館,將採用創新高科技的表現形式,數字化展現血與火的歷史,將成為全國首個以長征為主題的全域行浸式數字體驗紅色文旅場館。

   隨著更多標志性項目紛紛亮相,文旅主題產品不斷推出,歷史和文物活起來,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等見証歷史滄桑的文化標志將煥發時代的生機活力,更好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本報記者 魯元珍)

(責編:木勝玉、祝鴻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