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市雙廊鎮伙山村:鄉村藝術助力鄉村振興

雙廊鎮位於雲南省大理市洱源縣東南部,素以“蒼洱風光第一鎮”的美譽聞名,然而在雙廊鎮的七村之中,處在山林深處的伙山村卻少有人問津。
伙山村處於海拔2100米—2500米之間的山區,因道路崎嶇、交通狀況較差,長期以來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曾屬雙廊鎮三個山區貧困行政村之一。
但由於其獨特的自然風光和頗具白族風情的文化藝術,近年來的伙山村在鄉村振興政策的扶持下,涌現出了梨花潭、木香坪等天然景點,山腰間的白族農民畫社也成為了小有名氣的打卡地。在當地農民的辛勤勞作和藝術家們的熱情培育下,伙山村從先前不起眼的貧困山村成為了雙廊鎮的“后花園”。
為推動鄉村藝術發展,2022年7月以來,中國海洋大學“蒼洱大地上的鄉村藝術”調研團前往雲南大理雙廊古鎮,以雙廊鎮及伙山村的鄉村藝術為重點進行調研。
農民畫社“雞窩”咖啡館內,沈見華正在和調研團成員交流。畢家琪攝
緣起:農民畫社的最初故事
故事開始於2009年。來自上海的藝術家沈見華一家來到雙廊鎮,定居雙廊后,沈見華憑借“免費為雙廊村民拍攝全家福”的方式逐漸被村民熟識。
“當時是2011年,有一位黨員奶奶找到我,請我幫助她申請低保。”沈見華回憶起創辦農民畫社的初衷:“我覺得她這樣的經歷不應該去和普通群眾爭利,就想到一個辦法:教她畫畫,再幫她賣畫,以此來幫助她獲得比低保更可觀的收入。”就這樣,出於一次偶然的拜訪,時年78歲的王秉秀成為了沈見華在雙廊的第一位學員。
從那時起,沈見華就開始教授村裡的老人繪畫,作為土生土長的白族居民,王秉秀有一定的白族刺繡基礎,沈見華便借助她的這一優勢,將白族刺繡和油畫有機融合,通過熟悉的方式向她傳授基礎的繪畫知識。
經過幾年的學習,王秉秀奶奶成了小有名氣的農民畫家,作品均價提升到了8000至10000元一幅,“超額”實現了最初申請低保的願望﹔而在她的介紹下,趙新蓮、楊光旗、王淑和等多位平均年齡超過65歲的農家婦女開始跟隨沈見華學習繪畫,雙廊白族農民畫社也隨之應運而生。
中國海洋大學“蒼洱大地上的鄉村藝術”實踐隊成員與張培秀交流。畢家琪攝
深入:藝術背后的人文關懷
偏僻落后的山村、年事已高的農婦、曲高和寡的藝術,將這些名詞放置在一起很難讓人產生聯想,但這群生長在彩雲之南的老奶奶們,讓好似遙不可及的藝術在鄉土的土壤中扎根、萌芽、生長。
從第一個人參與到賣出第一張畫,從到北京開畫展到有了自己的文創館,沈見華和老奶奶們創造的這個傳奇故事讓人們逐漸認識到:藝術是來自最朴實最純粹的人民身上的,帶有鄉土氣的藝術是可以被認可和引起共情的,傳遞鄉愁的藝術可以讓已經無力為生活奔波的老人們體面而又滿足的活著,地域性的藝術是可以擁有著廣泛的人文關懷並且與人民息息相關的。她們向人們証明少數民族的文化作為獨特的藝術形式和新生的藝術力量,同樣值得被認同和推廣。
“農民畫社最深遠的影響就在於豐富農民的精神世界和提高農民的思想覺悟。”沈見華動情地說:“作品比人活得更久,很多畫社成員都將畫視為精神寄托,這都是他們人生思想的升華。”也是因為如此,沈見華認為農民畫社的發展就是一種從藝術衍生出的人文關懷:老百姓見識的改變、覺悟的改變,都會對他們的家庭有著良好的影響,他們對於后代的教育也會更加重視,進而培養更多的人才,實現鄉村真正的發展。
中國海洋大學“蒼洱大地上的鄉村藝術”實踐隊成員與伙山村黨支部書記張軍交流。畢家琪攝
探索:鄉村振興的新興路徑
從最初手繪畫作的學習和研究到更多形式藝術作品的探索與創新,白族農民畫社的萌芽和實踐從實現個體的目標,轉變為了促進群體的發展,將農民畫的創作衍生為了鄉村文化符號的打造。雙廊鎮伙山村的鄉村振興道路不再局限於傳統經濟發展,而是開辟了一條行之有效的道路:藝術鄉建。
對於作為藝術鄉建之發端的農民畫社,伙山村黨支部書記張軍也有著很高的評價:“現行的農村低保每月最多隻有500元,而農民畫社成員的畫一幅可以賣到幾千乃至幾萬元,不但能夠改善老人生活,而且對於老人后代未來的發展都是良好的助力。”張軍還提到藝術產業的發展還能在一定程度上為村民提供工作崗位,例如在農民畫社衍生出的雞窩咖啡館中,有7到8名員工都來自伙山村。此外,慕名而來的游客也能帶動村民通過售賣土特產、開辦農家樂等方式創收增收。
目前,依托雙廊打造“藝術小鎮”之東風,伙山村也正在向鄉村振興轉型發展的道路努力,擬充分利用白族農民畫社、伙山八旬美術館等已有的文化場所,著力建設一個有別於傳統景區的、可持續發展的藝術園區。
創新:反哺城市的大膽暢想
“城市和鄉村都有著自己的藝術,兩者有所差異,有著不同的意義與對人的影響。鄉村藝術的一個重要意義就在於為城市居民提供慰藉,所以鄉村藝術在城市是有高價值的,是可以開拓市場的,是可以反哺城市經濟的。”沈見華認為,鄉村振興並不能僅滿足於鄉村自身的發展,而要將鄉村獨特的文化、思想、模式帶到更多的地方。於是在建設“雞窩”咖啡館初具規模后,沈見華又牽頭在大理十畆建設了同樣的以鄉村藝術為主題的“羊台咖啡館”:這是一次將鄉村藝術引入城市的全新嘗試,也是推廣鄉村藝術規劃的重要一環。
沈見華說:“我希望能將表現鄉村生活的農民畫、鄉村主題的咖啡館作為雲南大理的一個名片打出去,推廣到北上廣等大城市,通過這樣的方式為城市提供鄉土文化和精神食糧,讓鄉村滋養城市。”(黃小珂、尹天樑、畢家琪 大理州文化和旅游局供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