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仲華院士:為雲南茶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注入正能量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仲華近日在雲南省大理市舉行的下關沱茶創制120周年座談會上提出,當前,要為雲南茶產業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注入正能量,具體來說,需要處理好四個關系,即古樹茶與台地茶(即標准化、規范化栽培茶園的茶)的關系,茶葉品類結構的關系,內銷與外銷的關系,品飲與收藏的關系。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仲華在下關沱茶創制120周年座談會上發言 大理州委宣傳部供圖
劉仲華說,普洱茶自興起以來,雲南茶產業的發展有目共睹,雲南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以出口為主導的茶葉大省,逐步轉變成如今以內銷為主,而且成為引領中國茶葉內銷市場的風向標。但在普洱茶快速發展的背后,雲南茶產業也存在一些發展中的困惑。比如,全省茶園面積700多萬畝,按照高效茶園的評價標准,1畝茶園1萬塊錢的農業收入,全省的毛茶收入要到700個億以上,實際僅有200個億左右。同時,市場上“天價”古樹茶漫天飛,真假難辨,這些現象需要業內人士認真反思,如何引導雲南茶產業實現健康可持續的發展,提升正能量?
劉仲華提出,當前雲南茶產業需要處理好四個關系,首要的是古樹茶與台地茶的關系。雲南現有茶園面積700多萬畝,古樹茶約在5%以內,而台地茶園約佔95%,這個關系如果不處理好,市場上就會出現以次充好,以假亂真的古樹茶,埋沒了真正的古樹茶,同時打壓了台地茶的價值。在雲南境內有的產茶大縣還有品質上乘的台地茶,春茶鮮葉價格低到5塊錢人民幣一市斤,而網絡上動輒幾千塊錢甚至上萬塊錢一斤的古樹茶鮮葉,一餅茶幾萬、幾十萬滿天飛。其實,高價普洱茶有價無市現象嚴重,紙上談兵的比較多,對廣大茶農的利益帶動並不明顯。我們還是要花大力氣把95%的台地茶資源高效利用,做到極好,把基本面做起來,茶葉的平均價格增加30% 、50%是不難的,如何提高?不可能靠古樹茶,畢竟資源有限,隻有下功夫改善台地茶整體品質,拓展品牌的影響力並進行有效營銷推廣,才能實現雲南茶葉基本面的提升。
其次是要優化雲南茶葉產品品類結構。在高舉普洱茶的大旗的同時,實現紅茶、綠茶的兼修並舉,同步推進、協調發展。產品結構優化之后,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隨之提高,普洱茶曾經有過波浪式的,有甚至是震蕩式的發展,給茶農利益造成較大的損失。隻有當普洱茶市場受了一點“感冒”,而紅茶、綠茶可以頂上,茶產業基本面上能穩住。就雲南紅茶而言,基於大葉種的優質基因,品質是很出色的,中國茶在國際紅茶市場能夠跟印度、斯裡蘭卡媲美的,唯有雲南紅茶。在內銷市場上,雲南紅茶的價格相對偏低,在全國性的茶葉博覽會上,參展的散裝滇紅價格通常在200~300元/斤。而在國內市場上滇紅銷售這個價格,茶農和茶企的收益都比較低。在“神州大地一片紅”的當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職場精英,尤其是女性群體愛喝紅茶,是雲南紅茶巨大的市場機會。雲南綠茶品質也是非常好的,遺憾的是,不少茶企、茶農都熱心做普洱生茶收藏去了,其實,雲南綠茶還存在很大的價值提升空間。
第三是要處理好內銷與外銷的關系。據統計,2021年中國出口了近37萬噸茶,曾是中國茶葉出口三大主力口岸之一的雲南,僅有4000多噸,這與茶葉大省、原產地的身份極不相稱。國際茶葉市場交易的180-190萬噸茶裡面,75%左右是紅茶,2021年中國紅茶的出口量是2.89萬噸,進口量是3.89萬噸,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中國沒有性價比高的優質紅茶產品參與國際市場競爭,這對位於中國紅茶第一方陣的雲南而言,既是責任,也是機遇。有人說,中國7萬家茶企抵不過一個立頓,指的就是7萬家茶企茶葉的出口額不及一個立頓公司的年銷售額。希望雲南積極作為,發揮資源優勢,把夏秋茶和中低檔茶資源加工成紅茶,通過品牌化、規模化地走向國際市場,有效避免一斤鮮葉5塊錢這樣低價傷農的情況再現。
第四是處理好品飲與收藏的關系。由於普洱的興起,人們感覺到茶有無限的魅力,能喝、能送、能藏,甚至還有金融屬性。普洱茶的可貯藏屬性的發現是好事,但是過去這些年,過多的講究收藏,而沒有推進我們的消費,品飲與消費比例的失衡導致今天雲南普洱茶有超過100萬噸沒有進入流通與消費,而是被收藏著,而全國一年的茶葉總產量為300多萬噸。收藏的目的最后是要被消費掉,如果隻顧收藏不拉動消費,茶就變不了錢,隻有流通、消費掉才能變成錢,所以要鼓勵多喝適量的熟茶,喝老茶藏新茶,多喝少藏,然后產、銷、藏三個聯動,把這個閉環拉動起來。所以,要處理好品飲與收藏之間的平衡關系,隻有把這個平衡做好了,才能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
劉仲華還特別強調了要避免茶葉生產的兩個誤區
一是避免“隻採不養”,要在栽培端實施精准的營養平衡,保証茶葉品質和口感風味的穩定和優化。
劉仲華指出,今天無論是茶葉生產者和消費者均有一種感覺,現在茶的口感越來越不豐富飽滿,回甘生津來得越來越慢,這主要源自隻採不養的問題。茶葉是葉用作物,要不斷的供給營養,才能保持最飽滿的生長狀態。茶樹是一個生命體,它及時需要補充營養,隻不過要用有機肥替代化肥,實施精准營養,而不要讓茶樹在地裡面處於飢餓狀態,茶樹的營養與代謝處於失衡狀態,是難以持續生產優質茶葉的。
二是避免“過度個性化”,既要把茶葉加工非遺技藝的精髓傳承下來,同時要用現代技術去創新和優化茶葉加工技術和裝備。
劉仲華指出,沒有機械化,沒有標准化,就不會有規模化,也不會有品牌化。雲南加強茶葉的品牌化、標准化、規模化發展,一定要把茶葉加工機械化從初制加工的源頭端做起。但是,雲南茶葉的毛茶初制,與全國的加工技術與裝備水平相比還是相對落后的,很多地方還是一口鍋或者簡單的毛茶加工機械,一家一戶的小規模作坊式作業。沒有毛茶的優異品質,就不可能有后端壓制普洱茶的優異品質。如果過度的個性化是玩茶人的事情,而大型茶企是要做品牌化的茶。要滿足大眾百姓每天日常生活中喝茶品質的穩定性,就需要要在毛茶的初制加工階段實現標准化、機械化、自動化,而現在很多大型茶企主要關注普洱茶壓制這一階段。今天,雲南普洱茶過分強調山頭、古樹、單株的差異化,淡化了茶葉的標准化,有的企業拋棄了茶葉拼配這一關鍵技術環節。之所以今天中國茶的加工成本這麼高,就是因為拋棄了精制跟拼配,導致消費者喝不到高性價比的好茶。“好酒靠勾兌,好茶靠拼配”,要深刻的理解到,拼配是茶葉加工中一門核心技術,是一門學問,也是一個企業盈利和形成競爭優勢的技術奧秘,隻有拼配才能獲得標准化、規模化的好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