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博物館文創——古老文物變“生活密友”

2022年05月18日08:48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博物館文創——古老文物變“生活密友”

  北京天壇公園“天壇拾光”文創空間打造的飲品。本報記者 王美瑩攝/光明圖片

  三星堆博物館推出的金面罩文創冰箱貼。新華社發

  黑龍江省博物館,工作人員在拍攝以銅坐龍為原型設計的琉璃飾品。新華社發

  消費者在體驗由中國國家博物館推出的考古巧克力。本報記者 李韻攝/光明圖片

  寧夏博物館工作人員在整理文創產品。新華社發

   【記者觀察】

  編者按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為“博物館的力量”。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與文化訴求的增加,博物館以越來越豐富、立體的展示和呈現形式走進大眾生活。其中,博物館與文化創意產業的結合,成為一大亮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加強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博物館文創,正是讓博物館裡的文物“活起來”的重要方式,精彩紛呈的文創產品讓人們體會到“國寶不止一面”,成為連接博物館與社會大眾、增強文化記憶、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載體。

   新時代,博物館文創該如何更好地發揮作用?各大博物館做了哪些探索,未來有怎樣的發展方向?讓我們一起關注。

   文創雪糕、考古盲盒、國風節目……近年來,豐富多樣的文化創意產品一次次“出圈”,諸多珍貴的文化遺產借由這一載體“飛入尋常百姓家”。其中,各大博物館積極投身,創新開發出極具特色的文創產品。作為青年文化新消費的組成部分,博物館文創產品正在一次次迭代升級中綻放光彩,釋放出文創IP的強大“磁力”。

  文化為本、守正創新,文博珍品皆可“潮”

   故宮博物院的紫禁暗香疏影梅鵲小夜燈唯美浪漫﹔敦煌研究院的琵琶鏡梳禮盒精巧玲瓏﹔陝西歷史博物館的“青銅小分隊”系列盲盒憨態可掬﹔蘇州博物館的唐寅創意茶泡趣味十足……文旅融合背景下,各大博物館積極盤活館藏資源,通過文創開發讓文物“活”起來、“潮”起來。

   “仕女樂隊手辦盲盒以‘彩陶坐姿伎樂女俑’為原型,憑借生動的造型、逼真的神態成為文創爆款,受到年輕人喜愛。”河南博物院文創辦主任宋華介紹,近年來,河南博物院秉持“守正創新”“動態文創”“精致美學”理念,致力於打造文創精品。

   “消費者品嘗‘金面具巧克力’時,首先需要掃描二維碼,選擇參考的黃金面具圖,再用鑷子等附贈的小工具對金色面具進行‘修復’,享用美食的同時又能感受文物修復師的樂趣。”三星堆文創工作室設計總監俸世雄認為,優質文創最重要的是“守正出奇”,在尊重歷史和文物的基礎上,憑借創意打動人心。

   中國國家博物館經營開發部副主任、國博(北京)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朱曉雲認為,博物館文創開發設計有三個層次的訴求。第一層是從館藏出發,讓最廣泛的人群通過文創對博物館文物產生興趣﹔第二層是在原創設計上不斷突破創新,把傳統美學融入現代設計中﹔第三層則是“以史育人、以文化人”,讓青少年群體走進博物館、愛上博物館,成為中國優秀文化的創造者和傳播者。

   “博物館開發優質文創產品,既順應時代發展,也是適應大眾需求的自然趨勢。但是,從產品的使用價值看,並不是所有文創產品都能滿足消費群體的實際需求。”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陳波認為,如果不考慮產品的實用性、獨特性,把文物元素機械、粗放地復制到各類文創形態中,容易造成產品的同質化、表面化,也難以真正體現文化內涵。

   以文為本,創亦有道。為了避免同質化設計、提升產品品質,許多博物館紛紛組建起文創孵化團隊,為文創設計注入鮮活力量。中國國家博物館曾舉辦“國博衍藝”青年文創體驗營活動,邀請了50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青年設計師參與產品研發﹔河南博物院延伸產品文化內涵,打造“傳統服飾創新實驗室”和“文創生態實驗室”。

  創意理念“年輕化”,文化消費“體驗化”

   90后女孩柯桃探訪過國內外200多家博物館,是一位深度博物館愛好者。她有個習慣,逛博物館館藏之前先逛文創用品店。“博物館文創一般都會用館藏元素,拿著選購的文創產品去尋找相對應的文物,這是屬於我的小樂趣。”

   談及印象深刻的文創產品,柯桃如數家珍:故宮博物院“朕不能看透”眼罩、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火鍋底料香薰蠟燭、蘇州博物館《貝聿銘的建筑密碼》3D解謎書、新疆博物館烤馕挂件和鼠標墊……在她看來,我國文創產品還需要把創意設計和文化特色進一步結合。“文創產品可以幫助消費者理解文物知識、歷史背景。最理想的文創產品,應當滲透到消費者的日常生活中,長伴左右。”柯桃表示。

   近兩年的數字文化消費中,由“新文創”帶動的“新消費”潮流正逐步回暖。《2021年全國文化消費數據報告》顯示,文創、潮玩等購物消費佔到2021年全國國潮文化消費總額的57.4%,是最熱門的文化消費支出。2021年“雙十一”開售首日,年輕人紛紛涌向博物館“野性消費”,某購物平台相關文創消費同比增長超400%。除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蘇州博物館等“老牌選手”外,敦煌研究院、布達拉宮等旗艦店也表現亮眼。同時,文物雪糕、考古盲盒、數字藏品、國潮節目等的興起,表明一批“愛文創、懂文創”的消費者已從物品消費向觀念消費、體驗消費轉變。

   美食文創讓消費者實現了從“指尖的享受”到“精神的滿足”,在新興體驗類文化消費中頗具代表性。中國國家博物館經營開發部副主任廖飛介紹,國博從2018年底就開始嘗試研發文創食品,以食品為載體,巧妙展現國博館藏的代表性器物與圖案。除了“大火”的月壤容器巧克力蛋糕、3D拉花咖啡等美食文創外,最近,國博將趣味考古融入文創食品研發,設計出了四羊方尊考古巧克力,讓大眾在“動嘴”品嘗美味的同時“動手”感受青銅文化,體驗沉浸式考古的樂趣。“我們不單是在包裝上花心思,更努力讓產品從裡到外都有創意,賦予它文化的內涵。”他分析道。

   在“萬物文創、百館爭鳴”的當下,對於博物館而言,社會效益始終是首要的。“博物館‘以史育人’的核心功能不能淡化,要避免給參觀者留下‘純粹在賣東西’的印象。”陳波認為。

  觸“網”而興,文博創意別開生面

   2020年7月,新畫幅文創與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聯合推出了文創IP“蒹葭十二士”,從千俑千面的8000兵馬俑中精選出12個有名有姓有故事的勇士,包括將軍、士官、馭手、弩手、步兵、騎兵、老兵和文士等身份。雙方還合作推出“雲上蒹葭”小程序、蒹葭主題音樂及短視頻、數字沉浸式體驗等創意形式,融入了國潮、盲盒、合成玩法等年輕人喜聞樂見的互動元素。“我們想賦予傳統文物更鮮活、更時尚、更社交的文化表達,並告訴大家傳統也可以很酷,創新也可以非常典雅。”新畫幅文創總經理沈一康說。

   如今,各大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正從單一的文物復仿制模式轉向“以我為主、跨界融合、品牌孵化”的創意發展體系。數字文創已不再是“科技+文物”的簡單結合,而是利用互動性手段拓展博物館館藏內涵,由博物館與大眾共同創造“新文創”。

   近幾年,“一起考古吧”“雲上敦煌”等有趣且“有料”的數字文創小程序,拓展了大眾了解歷史的方式,使博物館中的文物成為活躍於當下的文化意象,並在與現代人的互動中賦予嶄新的生命。

   從《國家寶藏》《假如國寶會說話》《登場了!敦煌》等備受歡迎的文博類綜藝,到《唐宮夜宴》《隻此青綠》等火爆網絡的文博節目,都是將文化遺產進行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有益嘗試。2020年9月,文創真人秀節目《跨界新文創》鎖定“跨界”一詞,展現文創設計師實地探秘、資料搜集、設計討論、制作打樣、確定成品的全過程。《跨界新文創》總導演由佳告訴記者:“文創產品開發引領消費升級。一個好的文創產品,能夠傳遞出傳統文化的器物之美、精神之美、價值之美。”

   文創IP的跨界融合,是新的文創增長點。故宮出版社聯合真人密室逃脫游戲品牌推出的互動解謎書《謎宮·如意琳琅圖籍》《謎宮2·金榜題名》,通過解謎的形式,啟發玩家主動探索書中包含的禮樂度量、時令節氣、棋譜書畫、五行八卦等傳統文化知識﹔國博推出首部文物主題互動解謎游戲書《博樂·元宵行樂》,通過App與實體書籍的配合,讓玩家在解謎過程中以主角視角獲得身臨其境的體驗,出版后廣受好評。

   多位專家表示,文博教育必須重視“感受”與“美學”的力量﹔“體驗感”與“審美力”,是博物館文創轉型升級的關鍵點。“下一步,在注重文創品類創新和消費群體培育的基礎上,各大博物館要緊扣消費潮流、開發‘首創’產品,還要善用現代科技發展數字新文創,在產品營銷與體驗層面掌握‘破圈思維’,真正實現做內容IP與做文創產品‘兩手抓’。”中國人民大學創意產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宋洋洋說。 (本報記者 王美瑩 李 韻 本報通訊員 杜克成 徐夢玲 項目團隊:本報記者 王美瑩、李韻、王勝昔、丁艷、王斯敏 本報通訊員 杜克成、徐夢玲)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