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

“民族團結進步看雲龍”系列報道

警民同心共譜山鄉“平安曲”

人民網記者 符皓
2022年05月17日08:16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雲南省大理州雲龍縣,國土面積4400平方公裡,是大理州最大的縣,山區面積佔了98.6%。境內居住著白族、漢族、彝族、傈僳族、阿昌族等25個民族,總人口18.3萬人,少數民族人口佔86.23%。

    自古以來,雲龍縣各族人民不斷樹牢與全國人民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共建共享中華民族共同體家園。在縣內先后誕生了“萬眾一心、堅忍不拔”的滇西抗戰精神、“擔當盡責、負重拼搏”的水電移民精神、“苦干實干、頂住硬干”的脫貧攻堅精神、“不忘初心、矢志不渝”的艱苦創業精神,書寫了民族團結進步的雲龍篇章。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就了雲龍的過去,也昭示著雲龍的未來。在新時代的征程上,圍繞“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主題,雲龍縣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高質量發展之路,不斷夯實發展基礎、持續改善民生福祉、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民族事務治理法治化水平,不斷實現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2016年,雲龍被命名為大理州首批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2021年再被命名為雲南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

    典型引領,示范帶動。在雲南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的大背景下,本網特推出“民族團結進步看雲龍”系列報道,以期為雲南各地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的創建工作提供一個參考借鑒的樣本。

“救命,我老公打我!”2021年3月的一個夜晚,雲南省大理州雲龍縣公安局110指揮中心的電話突然響起,一位婦女哭著用口音濃重的白族話報警求助,聲音斷斷續續。

不過,這難不倒通曉白族話的接警人員,簡單問清楚情況后,接警人員迅速將警情反饋給事發地所在的檢槽派出所。

接警后,檢槽派出所副所長馬紅強帶著警員趕到現場。

走村入戶的馬紅強(左)。雲龍縣公安局供圖

“雙語雙接、雙語雙宣”拉近警民距離

“我打的,這是我媳婦。”一開始見到馬紅強,涉嫌家暴的楊某某言語很沖。

馬紅強問清事情原委后,特地把關於家暴后果的相關法律知識,用白族話講給楊某某聽,楊某某最終低頭認錯,之后還帶媳婦到醫院檢查。

“在山區民族地區,年紀稍大的一些群眾不太聽得懂漢語,處理矛盾糾紛,通曉民族語言是必備技能。”身為彝族的馬紅強,在掌握本民族語言之外,也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掌握了基本的白族、傈僳族語言,下鄉處理糾紛事半功倍。

雙語接警、雙語與民溝通並開展法制宣傳,得益於雲龍縣公安局的“雙語民警”警務新機制。

“110指揮中心專門搭建了雙語人才庫,8名至少通曉兩種民族語言的警員,日夜輪班值守,各民族警情第一時間處理。”雲龍縣公安局相關負責人解釋,基於雲龍縣民族成分眾多的實際,為維護民族地區平安和諧,雲龍縣公安局創新警務機制,將精通民族語言的民警和輔警安排到一線、下沉到各個轄區派出所,拉近了警民距離。

指揮中心正在值班的民警。雲龍縣公安局供圖

“土辦法”助警民同心

用群眾語言拉近警民距離,但要走進各族群眾心裡,提升解決民族問題、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還得靠“土辦法”。

雲龍縣98.6%的面積是山區,境內山高谷深、溝壑縱橫,民警調解矛盾糾紛、救助被困群眾、走訪轄區治安狀況等,很多路段車行不便,隻得靠徒步前往。

以雲龍縣最偏遠的民建鄉為例,該鄉地處怒江、大理、保山三州市結合部。轄區道路多為盤山路,遇到雨季滑坡或是下雪封路,很多村寨便會與外隔絕,民建派出所的警員要出警前往偏遠村寨,隻能徒步爬山越嶺。

鐵鏟鋤頭、黃膠鞋和手電,這是民建派出所警員每次出警的必備法寶。

遇到塌方滑坡路段,鐵鏟鋤頭可方便清理路面﹔走在陡峭光滑的山路上,穿黃膠鞋則不易滑倒﹔如果到較遠的村寨入戶走訪,任務完成返回所裡,往往已是深夜,崎嶇的山路必須使用手電照明。

關於黃膠鞋,還有這樣一段小插曲:民警張志宇初到民建派出所工作時,看到所裡工作時間久的同事都穿著一雙黃膠鞋出警,覺得黃膠鞋“土得掉渣”,他不禁笑出聲。張志宇沒想到,在隨后出警中,他在山路上反復摔倒。當天回到所裡后,他就迫不及待地去買了雙黃膠鞋。

民警的穿著和設備土歸土,但一步步,翻過一座座陡峭的高山,走過一條條崎嶇的山路,走遍一個個偏遠的村寨,也走進了各族群眾的心裡。

“民警心中裝著‘一張圖’,‘圖’裡是民建鄉的鄉裡鄉親,鄉裡的一草一木都像動畫似的存在心裡。”56歲的白族民警林茂元,已在民建派出所工作了20多年,靠著經年累月的走村入戶,深得各族群眾信賴,被各族群眾親切地稱為“老林哥”。土地糾紛、林權糾紛、家庭內部矛盾……鄉裡常見的矛盾糾紛,“老林哥”處理起來得心應手。

正在下鄉開展工作的林茂元。雲龍縣公安局供圖

警民協作守護山鄉平安

山高路遠,遇到緊急情況,民警無法及時抵達現場咋辦?

對此,雲龍縣公安局也專門摸索出了一套警民協作的警務機制。通過充分激發民力,將村組和社區基層干部、當地德高望重的老人等治安積極分子等發展成為治保員,遇到緊急警情,先聯系治保員趕到現場。

“我翻車了,一家三口都被困在車裡……”2021年1月,因下雪路滑,有群眾在檢槽鄉大工廠村轄區路段發生交通事故。報警求助時,由於信號不好,報警者說話時斷時續。

平時從派出所開車過去,至少要1個半小時。此時,雨雪交加,路況復雜,更不知道何時才能趕到現場。

情況緊急!檢槽派出所第一時間聯系了大工廠村的村干部和交通勸導員趕到現場,隨后,馬紅強帶著警員往事發地點趕。

接到派出所電話后,村干部和交通勸導員在10多分鐘就趕到了現場。隻見一輛皮卡車翻下路面10多米,所幸被一棵樹擋住。他們及時將被困的一家三口救出。

馬紅強一行人趕到時,被困的3人已被轉移到安全地帶,在看到只是駕駛員有點擦傷后,大家才舒了口氣。

“這麼大的雨雪天氣,你們還冒險上來,非常感謝你們。”劫后余生的駕駛員,向民警和施救人員表達了感謝。

用民族語言打開各族群眾心扉,用真情實感發動各族群眾參與平安創建,在提升民族事務治理法治化水平的道路上,雲龍縣公安局民警一直在路上……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