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搬遷:挪出“窮窩窩”,創造新生活

編者按
易地搬遷是解決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實現貧困群眾跨越式發展的根本途徑,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途徑。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心系百姓安居樂業問題,強調“要完善移民搬遷扶持政策,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搬出土坯房、茅草房、危舊房,遷進寬敞明亮、安全牢固的新房﹔住有所居、住有優居,勤勞奮斗有了生活保障,幸福日子“芝麻開花節節高”。我們邀請四位親歷者,聽他們講述搬遷帶來的喜人變化,感受創造未來的昂揚信心。
把家搬下來,手藝傳下去
講述人:青海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五十鎮班彥村村民 張卓麻什姐
班彥,在我們土族話裡是“富裕、幸福的地方”。可在2016年以前,我們世代住在山溝溝裡,靠天吃飯,離富裕還很遠。
多虧了黨的好政策,把我們住在山上的5社、6社搬到了山底下。新村就修在省道旁邊,路面平得很,不管晴天雨天,走在上面,腳底下都干干淨淨。漂亮的新房子裡,自來水、天然氣、電熱炕應有盡有。娃娃們上下學也有校車接送,村上還給每家每戶配備了家庭醫生,每隔一段時間就來給家人量血壓、檢查身體。
搬下山住上了好房子,我和老伴除了高興,也有些擔心:種了一輩子地,現在沒了地,靠啥生活啊。這時,村上找到我,說想成立一個盤繡園,讓我來當負責人,每個月給我開2000多塊錢工資。盤繡是我們土族獨有的一種繡法,我從十幾歲起就向家裡長輩學習盤繡。說起我的手藝,十裡八鄉的鄉親們都朝我豎大拇指,可我從沒想過,靠這個還能掙錢。
2018年,我們的盤繡園張羅起來了。報名的人很多,粗粗算了算,全村足足有145個繡娘,來盤繡園固定上班的有23個,上班一天拿20元補助,完成繡品還有額外抽成,平均每個月就能掙1000多元,一年能增收1萬多元呢。
以前住在山上時,我們這些老阿奶隻能圍著鍋台轉,掙不著一分錢。現在坐在明亮的盤繡園裡,既能打工又能照顧家庭,關鍵是盤繡這門傳統技藝也能傳承下去了。
除了盤繡園,村上還成立了酩餾酒坊、生態農庄,建成了上百個豬舍,掙錢的門路越來越多,好多外出打工的娃娃都回到村子裡謀生計。
每年8月23日是我們班彥村的大日子。在2016年的這一天,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班彥村,勉勵我們“新村建設要同發展生產和促進就業結合起來,同完善基本公共服務結合起來,同保護民族、區域、文化特色及風貌結合起來”,給我們帶來了信念和力量。每年這一天,村民們都會自發組織土族美食展、籃球賽、歌舞表演,還有盤繡展示和盤繡大賽,發自內心地表達感恩之情。
現在,盤繡坊訂單不斷,有時候還要加班趕工。盤繡有一個我們最喜歡繡的圖案,叫“太陽花”。黨的好政策就像太陽一樣照亮了我們致富奔小康的路,我們一定要努力干,把日子過得像太陽花一樣繁榮蓬勃。
勤勞人家,幸福生活步步高
講述人:山西忻州市岢嵐縣宋家溝村村民 沈姚付
每年種土豆的時候,我都會回到以前住的口子村,把地清理干淨。看著那片熟悉的地方,心裡感慨萬千。
2017年5月31日,帶著簡單的生活物品,我們一家從口子村搬到了宋家溝村。遠遠看見新居,大門上方寫著“溫儉居”三個大字。一進家門,屋內裝修得溫馨雅致,沙發、茶幾、衣櫃等家具准備好了,水電暖一應俱全,還特意保留了晉北人世代住的土炕。
想想過往的日子,真是感慨萬千。我們一家在口子村的老房子裡住了近60年。門窗裂縫,挑水要去500米外的地方,做飯隻能燒柴……全家僅靠12畝地生活,吃水難、看病難、出行難。
2016年,村干部動員我們貧困戶先搬遷。當時也有閑言碎語,說搬到一個新地方會被排擠,生活更不便。可我想著,人挪活、樹挪死,搬了就會改變,隻要自己肯吃苦,到了哪裡都不怕。
剛搬進宋家溝村沒多久,習近平總書記就來看望我們了,並囑托“實施整村搬遷,要規劃先行,尊重群眾意願,統籌解決好人往哪裡搬、錢從哪裡籌、地在哪裡劃、房屋如何建、收入如何增、生態如何護、新村如何管等具體問題”。
很快,宋家溝村火了,南來北往的游客多了。我和老伴擺起了涼粉攤,沒想到大受歡迎,人多時一天能賣500多元。加上種地收入,2017年年底我們就脫了貧。
搬來宋家溝村后,村裡給了我們很多照顧。2021年,村裡統一採購回一批旅游紀念品和文創產品,村民們先不花錢,把貨拿回來,等賣出去了再和村裡合作社分紅。我和老伴第一時間報了名,短短3個月,就捎帶著賺了3000多元。
在宋家溝村,增收的渠道越來越多。每年夏天,很多游客來體驗晉北農村特色民俗,我家小院也火了起來。春天種土豆,夏天賣涼粉和旅游紀念品,秋天收土豆、磨土豆粉,冬天打零工……住得舒心、干得起勁,我做夢也沒想到我這個60多歲的人,能過上這樣的好日子。
記得剛搬來那年,我寫了一副春聯:脫貧致富奔小康,汗水換來幸福田﹔橫批是走出貧困。今年春節,我寫下另一副春聯:學習黨史好好干,迎新生活步步高﹔橫批是幸福人家。聽說今年村裡要新開一條小吃街,我又有了新想法。
綠了青山,富了口袋
講述人:甘肅古浪縣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富民新村村民 何振田
大棚裡的西瓜開花了,我這兩天正忙著傳花粉。踩著黑黝黝的土地,摸著綠油油的果苗,心裡可真踏實。
我家原住在古浪縣南部高深山區,年年種些小麥、洋芋、豌豆,大多數田地沒有灌溉水源,收成好不好,全看老天爺。
住慣的山坡不嫌陡,可脆弱的生態環境難有發展前景。政府號召我們下山入川,搬到黃花灘。我是老黨員,帶頭響應號召是我的責任。可咱說句老實話,心裡也打鼓呢。不搬遷,家裡養上毛驢、騾子,再犁些地,雖然收入不高,但生活勉強有保障。搬遷以后沒了地,這日子咋過?
喜憂參半中,2017年年底,我們全家搬進了富民新村的磚瓦房。在家就能吃上自來水,硬化路干淨整潔,有個頭疼腦熱的,走幾步路就到衛生室。
最重要的是,在這有活干。我承包了一座日光溫室大棚。政府補貼49800元,自己貸了2萬元貼息貸款,種起了西紅柿。村裡請來縣上的技術員,一周來一次,手把手教我們怎麼打藥、防虫、施肥。第一次試種就成功了。看著紅彤彤挂滿枝頭的西紅柿,我心裡樂開了花。這一棚西紅柿就收入2萬元,快趕得上過去一年種地的收入了。大棚旁邊是高速公路,外地客商來收購蔬果,誰的價錢高我們就賣給誰。大棚效益不錯,2萬元貸款早在2019年就還清了。
2019年8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了富民新村。總書記說:“貧困鄉親脫貧是第一步,接下來要確保鄉親們穩定脫貧,扶貧政策和扶貧隊伍要保留一段時間,從發展產業、壯大集體經濟等方面想辦法、找出路,讓易地搬遷的群眾留得住、能就業、有收入,日子越過越好。”我聽后特別感動。
村裡按照“搬得下、穩得住、能致富”的要求,支持我們發展養殖業和蔬菜種植。日光溫室大棚節省人力,大棚卷帘、施肥、灌溉都實現了機器操作。像我家這樣的大棚,富民新村有230座,一座大棚就能帶動一戶家庭就業。村裡還建了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產業示范基地、現代智能玻璃溫室、養殖暖棚、萬隻羊場……
搬出祁連山,住進黃花灘﹔綠了青山,也富了口袋,心裡那叫一個美。
那一刻,我明白了父親為何遠遷
講述人:寧夏閩寧鎮福寧村移民子弟、寧夏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何鵬飛
以前每次念自己的名字,我都不太喜歡。女孩家家的,為啥叫“鵬飛”?可父親告訴我,這是希望我鵬程萬裡、展翅高飛。當時,年幼的我還不懂,天天望著大山的他,在我身上寄托了多少希望。
我出生在六盤山區的西吉縣平峰鎮南方溝村。過去,這裡的窮在聯合國都是出了名的。不到兩歲時,我跟隨“吊庄移民”的父母搬遷到了一馬平川、飲水便利的閩寧鎮。從記事起,就不用下河溝挑水、上田裡幫農,也不用翻山越嶺去上學。我覺得生活本該就是這樣,直到2006年我第一次回老家。
回老家前,我激動得一晚上沒睡。坐了大半天的車,經過一彎又一彎的盤山路,我們終於在下午到達了平峰鎮,可下車的地方離家還有半小時的腳程。初春冰雪消融,道路滿是泥濘,沒走幾步,鞋子和褲腿上就糊滿了爛泥。
父親走一路、指一路、講一路:這是挑水的地方,那是耕地的地方,還有上學、趕集必經的小路……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一個從未張口問過的問題:父親當初為什麼舍得離開家鄉、遠遷閩寧鎮。
在閩寧鎮,黃河水的澆灌代替了以前的靠天吃飯,收成是過去在老家的好多倍。像我的父母一樣,搬遷群眾在這片熱土上開墾、勞作、生活,自此生根。辛勤的努力換來了美好的日子。
搬到閩寧鎮后,我們上學不用再像哥哥姐姐們那樣,天不亮就出發,翻山越嶺。得益於黨的教育扶貧政策,我考上了大學,還讀了研究生。感謝這個時代,感謝父親挂在嘴邊的“移民機遇”。
現如今,光我們村,考上本科以上的大學生就超過了100人。作為“移二代”,我們倍加珍惜現在擁有的幸福生活,立志用雙手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張勝、萬瑪加、王雯靜、楊玨、王冰雅、宋喜群、王建宏、張文攀、王斯敏 本報通訊員 伏沼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