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引入市場機制倒逼流域治理提質——

滇池 又見水清岸綠(三大攻堅戰 各地在行動)

記者張 帆 楊文明 葉傳增

2020年06月26日08:5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滇池 又見水清岸綠(三大攻堅戰 各地在行動)

6月26日出版的《人民日報》頭版版面

“全市治水生態補償費一個月才800萬元的額度,沒想到2公裡的王家堆渠一個月就要繳200萬元!”這筆生態補償金,讓治水5年的胡洪波很吃驚……

那是2017年8月,胡洪波作為雲南省昆明市西山區水務局生態補償金具體經辦人,正忙著推進大觀河、新運糧河這些大流域治理,“買清水都未必花得了這麼多錢,你說咋辦?”

滇池一度是我國污染最嚴重的湖泊之一。為從根本上改善滇池生態環境,2017年7月,昆明市在滇池流域推行生態補償機制,通過量化考核倒逼河道治理——化學需氧量、氨氮和總磷含量各指標的超標值乘以河道水量,得出河道污染負荷總量﹔再乘以污染負荷單價,就是要繳納的生態補償金。王家堆渠是滇池入湖河道之一,旱季水少,但超標值高﹔雨季污染濃度雖低,水量又驟增,生態補償金沒少交。“都是花錢,與其被動繳費,不如主動治理。”將污水提標處理為“淨水”回補河道,成為西山區黨政干部的共識。“我們給財政部門列出賬單:生態補償繳納多少、治理投入多少,他們一目了然,財政資金保障力度和進度也大大提升。”胡洪波說。

西山區水務局引入市場機制,不看設施看水質。“簡單點說,就是不管用哪種治水措施,我們最終按達標水質付費。”胡洪波說,水質不達標不買單,政府不用擔心花了冤枉錢。2018年底,王家堆渠末段和中段的兩個分散式污水處理項目公開招標,按處理后水質達到Ⅳ類標准付費。其中一家中標的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玲玲介紹:公司用新技術去磷、脫氮,原本的生活污水淨化后,再引到上游回補河道,不減少入河水量,又增加水體流動。

市場招標的工程上馬一年,王家堆渠水質明顯改善。在實施治水項目前,2018年一整年王家堆渠共繳納生態補償金511萬元,項目實施后,政府購買達標水一年僅花了220多萬元。

2019年,西山區向昆明市繳納的生態補償金共計4532萬元,而2018年的數字是1.01億元。監測數據顯示:2019年滇池全湖水質保持Ⅳ類,並持續企穩向好。

胡洪波如今將工作重心更多放在了生態修復上:拆防浪堤、建生態濕地、恢復河道自淨力……“我們要在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上下功夫,還老百姓一個水清岸綠的滇池。”

《 人民日報 》( 2020年06月26日 01 版)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