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妝糕人制作技藝”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張明鐵在制作“妝糕人”。 潘賢利 攝
一雙巧手、五彩面團,搓、捏、團、挑、揉、壓、按、擦、撥……一套行雲流水的動作過后,惟妙惟肖的“孫悟空”出現在張明鐵的手上。有趣的是,“孫悟空”的臉上還戴上了“口罩”。
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區雙陽鎮前洋社區張厝村的家中,張明鐵的一個大木箱十分醒目,箱子上用紅色油漆寫著“泉州市非遺傳承人”“妝糕人”“民間傳統手藝”等大字,還留下了聯系方式。
“妝糕人”的人物造型惟妙惟肖。 陳明理 攝
“我們這一行幾乎是滿泉州跑的,哪裡熱鬧就去哪裡,經常早上三四點就要起床,有時候賣得晚了沒法回家將就著睡,非常辛苦,但收入不算特別低,基本能夠維持生計。”張明鐵說,一邊“擺攤”、一邊創作,才是常態。
今年來,很多民俗活動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而被取消,張明鐵在家也沒閑著。“幾個月來不斷琢磨孩子們的喜好,制作了一些新作品,相信‘妝糕人’很快就能和孩子們見面。”
說起“妝糕人”,張明鐵如數家珍。“妝糕人”源於古代中原的“捏面人”,以糧食為主要創作原料,常見於節慶活動,為節俗增添歡樂氣氛。在泉州、台灣等地,“妝糕人”又叫“米稞雕”“糯米尬仔”等。
張明鐵所在的張厝村,早年家家戶戶都做“妝糕人”,是名副其實的“糕人村”。慢慢地,因為收入微薄,張厝人大多放棄了祖傳手藝,另謀出路,隻剩下張明鐵一家始終堅守。
“一開始,是沒得選﹔到后來,是不放棄。”張明鐵告訴記者,這門手藝百年祖傳,從他記事起,就跟著爺爺、父親走街串巷﹔如今,父親和他都是“泉州妝糕人制作技藝”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他的兒子張劍雯也擔起了傳承“妝糕人”制作技藝的重任。
讓張明鐵欣慰的是,泉州早在2004年就著手實施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妝糕人”由此得到重視、逐漸復蘇,並先后被列入區級、市級和省級非遺保護名錄。為了保護和傳承“妝糕人”制作技藝,洛江區也經常組織藝人參加各種文化活動、旅游推介活動,提升“妝糕人”的影響力和社會價值。
經過科學的研制和配方,新一代“妝糕人”在質感、外觀、造型、保存期上已明顯優於傳統,保存期從最多一個月延長到好幾年,外觀進一步精細化,從粗獷的手工制品“進化”為手工藝術品。
近年來,張明鐵走進閩南師范附小、雙陽第二中心幼兒園、雙陽中心幼兒園、羅溪青少年實踐中心,開課教學,每周一次。自2015年起,他每年被邀請到洛江區中小學生綜合實踐基地給孩子們上“妝糕人”制作課。
張明鐵到學校為孩子們教授“妝糕人”制作技藝。 張藝欣 攝
在他看來,“非遺進校園”讓孩子們在課堂上認識“妝糕人”,學習制作技藝,為“妝糕人”制作技藝傳承種下希望的種子﹔孩子們根據自己的想象力,塑造出小豬佩奇、海綿寶寶、皮卡丘等各種各樣造型的“妝糕人”,為這一傳統手藝增添了活力和希望。
作為“非遺”傳承人,張明鐵還多次赴澳大利亞、菲律賓、印尼等國家進行文化交流。“我終於做到父親所說的‘走出國門’,讓泉州‘妝糕人’藝術傳播更遠。”張明鐵說。(孫虹 吳冠標)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