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紅河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哈尼族多聲部民歌”多流傳於紅河縣阿扎河鄉東部,主要位於以普春村為中心的幾個哈尼族村落,此區域80年代前自然環境封閉、交通不便,歷史上一直是瓦渣長官的轄域,為單一的民族分布格局,加之由土司政權長期統治的政治歷史背景,使得外來的異質文化始終未能滲透進普春一帶,獨具一格的“哈尼族多聲部民歌”原生態傳統文化得以系統保存下來。
在1986年紅河州民族音樂集成調查活動中被資深哈尼藝術家吳志明發現。1989年在“世界文化考察團”展演活動中嶄露頭角,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正在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哈尼族多聲部民歌《栽秧山歌》曲目被雲南藝術學院教授採錄的8個聲部原生形態調式組合,這在採錄過程中極為罕見,故俗稱“八聲部”,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研究價值。目前,慕名而來的國際國內資深人士已採錄到14個聲部,故改稱“多聲部民歌”,且有增加趨勢。
原生態哈尼族多聲部民歌包括了歌頌勞動、贊美愛情、謳歌山野田園美景等多方面的內容。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普春一帶人凡在16歲以上男女都會唱。
(國家級傳承人陳習娘、車格)
歌唱形式為主唱和幫腔,一般都8人以上,主唱1人,幫腔多人。歌唱時,分為有樂器伴奏和無樂器伴奏幫腔2種,如有樂器伴奏,則樂器起奏后主唱再開腔,主唱結束一個段落時,幫腔者先后分聲部進入,形成多聲部的效果。在屋內歌唱時樂器為直笛(拉比)、小三弦(拉核)、三弦小二胡(拉核慈窩),在田間地頭則用野姜葉做成吹管樂器“梅琶”和樹葉為伴奏樂器,伴奏樂器均由民間歌手自己制作。
唱詞結構以開腔用詞、主題唱詞、幫腔用詞三部分構成一個小的基本段落,其音樂形態在歌節結構、調式音列、調式色彩、調式組合與多聲部組成的各方面,都顯示出了鮮明的民族和地域特征。
演唱內容以原生態的《栽秧山歌》(哈尼語譯為“吾處阿茨”)為主體,以《歐樓蘭樓》《情歌》等為附體。
演唱場合多樣化,梯田、山林和村寨都是表演空間,以栽秧時節(每年開春4月下旬至5月上旬)最為普遍和熱鬧,有的地方有專門的歌手在梯田間現場演唱助興,更多的則是栽秧的婦女邊勞動邊即興演唱。
非遺原生態“哈尼族多聲部民歌”深藏哀牢山系腹地,其傳承完全依賴民間歌手,目前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2人(陳習娘、車格)、省級2人(陳俄多、車克三)、州級12人(白牛收、李初角、張陽牛、張陽斗等),有傳承小組4個、民間藝人80余人,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有組織的管理制度,鄉裡一批熱心於保護文化遺產的文化人和民間藝人,自制民族樂器,自主開展文化傳承活動,默默為地方民族文化的堅守傳承作出貢獻,希望在有組織、有計劃的保護下,發展更多有音樂綜合素質的傳承人。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非遺原生態“哈尼族多聲部民歌”與社會生產,尤其是與梯田稻作農耕勞動相伴而生,凝聚著哈尼族的音樂智慧和才能,展現出哈尼族獨特的演唱天賦,是中華民族文化大園林中“獨一無二的”音樂文化瑰寶。
2015年4月25日,在阿扎河鄉普春村委會切龍中寨舉行首屆中國紅河哈尼族“多聲部”民歌原生態展演活動,至今已開展了三屆展演活動。並且曾到日本、荷蘭、台灣、香港、北京、上海等多地演出,同時,在第十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評選活動中榮獲“山花獎”及“中國原生態民歌盛典”活動銀獎,且多次登上CCTV央視頻道,通過熒幕展示在大家面前,一系列的宣傳舉措,引起了國內外音樂界人士的廣泛關注。(李智英)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