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大峽谷的群眾,很少人知道棒球這項運動。但這兩年,制作棒球變成很多貧困群眾的日常,成為峽谷群眾增收的重要產業。
起針、拉線……不到一年時間,29歲的脫貧群眾花六妹就已熟練掌握縫制棒球的技術,並成為棒球扶貧車間的管理員。
花六妹老家在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貢縣匹河鄉托坪村色德村民小組。這個在高黎貢山上的村子,從村委會到村小組步行要用4個多小時。
10年前,花六妹成了村裡第一批高中畢業生。在貧困面前,她能選擇的路子並不多。為了多掙點錢,她輾轉廣州、江蘇等地務工。
“交通不改變,再勤勞也沒用。”花六妹說,得知村裡啟動易地搬遷,安置點與匹河鄉政府隔江相望時,她回家的信念更堅定了。
2019年初,花六妹和其他村民一同告別了世代生活的木板房,搬進了帶有明亮廚房、衛生廁所的新房,用上了電熱水器。
花六妹平淡的生活在去年7月又有了改變。“村裡建了個棒球加工廠。”托坪村委會主任王小波說。
“當時有不少人都報名參加了。”花六妹說,在經過專業老師培訓后,她們走上縫制崗位。起初,因為大家縫制力度、角度難以掌握,生產出的棒球幾乎都不合格。隨著技術的精進,現在大家生產的棒球基本都合格了。
作為車間管理人員,花六妹每月有2000元的固定工資。縫制棒球按件計費,縫一個就有2.5元,工作時間也比較自由。因此,村裡不少婦女都來縫制過,在農閑時,扶貧車間最多有30多人,但比較固定的有10人。
35歲的和碧花就是固定來上班的群眾。去年在一家米線店打工的她,聽到村裡要開棒球扶貧車間,當即報名參加。現在她每天能縫制50多個棒球,成了車間來得最早、走得最晚的村民。
“要珍惜現在的生活,有這樣的機會必須努力工作。”在縫制棒球的和碧花說。
“搬遷后,我們要轉變思維。”花六妹說,雖然在車間比在外務工掙得少一些,但車間的氛圍好,還能顧家。現在大家上班都很自覺,吃完飯不休息就來車間上班了。
花六妹說,我們這一代人不能簡單靠種地為生了,要學一門技術,有穩定的工作崗位,就能不返貧了。
入夜了,安置點大多數群眾已准備睡覺。但在扶貧車間,燈火通明。花六妹和她的9個姐妹依然在縫制棒球。她們想通過雙手抓緊時間多掙點錢,不想再感受貧窮的滋味。(楊靜)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