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鹽城喆·菲酒店的后廚,一大碗蟹黃豆腐、一盤紅燒雞被分裝進5個小盤子,配上豌豆等蔬菜后,整齊碼放在餐台上﹔一條鱸魚被切段擺盤,方便食客取用﹔獅子頭、陽春面等都以“客”為單位標價,方便消費者點餐。
酒店負責人沙蕾介紹說,疫情發生后,酒店用餐逐漸改為分餐制,“很多客人對分餐方式很肯定,覺得衛生方便。”
實行分餐制,避免交叉感染,是保衛“舌尖安全”的有效舉措。5月以來,部分地區出現散發病例和聚集性疫情,防止疫情反彈的任務仍然艱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持良好的就餐秩序、健康的就餐方式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現實問題。據記者梳理,今年以來北京、河北、上海、安徽等多省份已發布具體條例或細則推廣分餐制,提倡使用公筷。如今各地推行效果如何,百姓接受程度如何?記者對此進行走訪調查。
分餐風潮漸起,多地餐館主動提供公筷
甘肅國際大酒店走廊內的醒目位置張貼著海報,提醒人們使用公筷。王文嘉 攝
甘肅蘭州,甘肅國際大酒店電梯門對面的牆上, “就餐請使用公筷”的海報十分醒目。酒店餐飲部副總監王永梅告訴記者,酒店不僅為每位食客准備了一雙公筷、一雙私筷,每上一道菜也會隨菜再提供公筷或者公勺,方便顧客分餐進食。
甘肅國際大酒店為每位食客都准備了公筷、公勺、公夾。王文嘉 攝
安徽亳州的懷養堂藥膳餐廳創新推出“大盤套小盤”的分餐模式。“有的菜品,來幾個顧客我們就上幾個小盤,客人取用放心,服務員收拾起來也方便。”餐廳負責人懷凱說,如今更多客人選擇打包,令餐廚垃圾減少了三分之二。“分餐制雖然增加了廚房工作量,但餐廚垃圾處理工作減少了,員工總體勞動量並未增加。”
北京東三環的一家粵式餐廳內,每個餐位都擺放著紅、黑兩雙筷子。北京市民張小姐供圖
一些食客也是分餐制的擁躉者。在北京一家粵式餐廳就餐的張小姐發現,與之前相比,每個餐位上都多擺了一雙公筷﹔點餐時,工作人員也會宣傳“公筷行動”。這些做法讓張小姐和朋友衷心“點贊”。
“今年五一假期期間,我們一家人在外聚餐時,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家裡的老人率先帶頭用公筷,還要求我們一起使用。”蘭州市民劉玉說,“剛開始我還有點不習慣,有時吃著吃著就會忘記用公筷。現在,我們在外就餐已經完全適應用公筷了。”
傳統合餐觀念成分餐制推廣“堵點”
盡管有越來越多的人支持分餐制也願意嘗試公筷,但受傳統合餐制的影響,仍有部分食客覺得不太能接受分餐。一位受訪者告訴記者,親朋好友聚會時,總感覺使用公筷公勺會影響餐桌上的熱烈氣氛,有點“多此一舉”。
27歲的王強在江蘇南京一家國企工作,周末經常約朋友一起聚餐。“我喜歡大排檔的氛圍,夏天和朋友在一起吃小龍蝦喝啤酒,輕鬆又解壓,這要是搞個分餐,氛圍都被破壞了。”
上海市民趙先生說,家裡的長輩一般會通過夾菜、喂食這樣的親昵行為來表達對小一輩的關愛,年輕情侶之間也會通過夾菜來表達感情,“這個時候你讓人家用公筷,就好像特別做作,感情沒到位的樣子。”
雄安新區容城縣聚湘食飯店內,每道菜都配備了公筷公勺。李兆民攝
在雄安新區容城縣月霖園飯店,店裡會在用餐時間段循環播放文明用餐提示,但據飯店董事長劉會林觀察,真正使用公筷的顧客不多,“服務人員上菜時會提醒顧客使用公筷,顧客也會說‘好’,但在我們店真正使用的還不到三分之一。”
合肥獅城徽宴樓酒店每道菜肴旁邊均擺放了公筷。苗子健攝
在合肥獅城徽宴樓餐飲集團政務區店,記者發現,有的顧客在用餐時,因為習慣的原因,會無意識地直接用公筷進食。為此,該店在每個包廂放了數十雙公筷,以便及時換下不能繼續使用的公筷。
為了鼓勵更多顧客加入到分餐制行動中,不少餐飲企業推出優惠“大禮包”。上海一家餐飲企業表示,凡客人進店使用公筷公勺,每桌贈送特色農家菜一份﹔在微信朋友圈中轉發宣傳使用公筷公勺圖文者,集滿15個贊,可獲贈1瓶啤酒,點贊越多,獎勵越多。這些獎勵措施推行后,受到顧客的青睞和推崇。顧客謝先生告訴記者,“剛開始還有點不相信,沒想到我們使用了公筷公勺,老板還真的免費送了一個菜。”
多地相繼出台措施促分餐制盡快落地
據記者梳理,“公筷分餐”的倡議並非新生,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國烹飪協會就多次向全國餐飲業提出“分餐制”改革。2003年的非典疫情后,許多餐廳也主動為食客提供公筷。但受傳統就餐習慣等因素影響,分餐制在各地推行並沒有受到足夠重視。
在中國人生科學學會營養科學分會會長張振芳看來,這與我國長期以來形成的傳統文化發展有關。“中國人最重視的就是人情世故,因此誕生了各式各樣的酒桌文化、飯桌文化。不習慣分餐制的人,可能會覺得家人之間實行分餐制是對家人親密性的冒犯。”張振芳認為,實行分餐制、公筷制僅靠政府提倡和人民群眾的自覺行為是遠遠不夠的,國家各級人大作為立法機關,應為有序推進分餐制、公筷制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為推行分餐制和公筷制提供了新的契機,多地相繼出台相關舉措,希望能讓大眾接受和習慣 “公筷分餐”的就餐方式。
3月18日,安徽省文明辦、省生態環境廳、省住建廳等七部門聯合發出《文明餐桌行動倡議書》,倡議全省廣大干部群眾和餐飲服務單位增強衛生意識,分餐就餐,使用公勺公筷。
在實際的推廣過程中,安徽亳州市文明辦創建協調科副科長李威介紹,亳州在對干部群眾發出倡議的同時,融入本土元素設計“公筷公勺”主題公益廣告,傳播到大街小巷。同時,還在微博開展“我為公筷公勺代言”活動,動員亳州道德模范、各級各類好人、志願者等積極參與,通過拍攝微視頻、照片,開展志願服務活動等,讓更多人主動使用公筷公勺。
上海市商務委、上海市市場監管局於4月29日發布上海市地方標准《餐飲服務單位分餐制管理規范》,圍繞“分派式”“位上式”“公筷公勺自取式”和“自助餐式”這四種分餐模式,重點制定了分餐制的服務、保障、管理等要求,對分餐時使用的餐具、場所、人員、流程等各個環節都作出了規定。
北京則把分餐進食、公筷公勺等生活方式寫入《北京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於今年6月1日起正式實施。同日起施行的還有《甘肅省文明行為促進條例》,該《條例》規定,甘肅將推進文明餐桌行動與創建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文明城市、文明單位、文明鄉鎮等工作有機融合,從大中型餐館、機關食堂入手,逐步向集體聚餐場所、小型餐館拓展延伸,最終實現全覆蓋。
河北省商務廳、河北省市場監管局、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廳、河北省文明辦則聯合制定印發《河北省餐飲業分餐制、公勺公筷服務規范》,對公勺公筷的配置要求、使用要求、衛生消毒要求等做出具體規定。(於新怡 董兆瑞 朱鵬濤 鄔迪 唐小麗 董志雯 龔莎 葛俊俊 王奕澄 韓震震 王文嘉 王紅 李雪晴 實習生邢思雨)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