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擦亮生態品牌 展現別樣精彩

2020年06月11日08:19  來源:雲南日報
 

關注

騰沖市

有林地面積47.2萬公頃

森林覆蓋率高達73.9%

青華海國家濕地公園

植物種類達992種

鳥類種類達216種

保山市

2019年新列入中國傳統村落28個

總數達130個,居全省第一

今年以來,央視《新聞聯播》《晚間新聞》《新聞直播間》等欄目先后20多次報道了保山市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效﹔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等中央媒體刊發保山生態文明建設經驗亮點系列專題報道,並開設相關微博話題,閱讀量突破9000萬人次,“保山現象”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5月22日,中央和省級各主流媒體再次聚焦保山市生態文明建設,其中《高黎貢山發現瀕危植物種群滇桐31株》《兩隻野生巨鬆鼠同框現身保山龍陵》等新聞,被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光明日報、中新社、雲南日報、雲南廣播電視台等主流媒體及各大平台廣泛報道。6月2日,光明日報頭版推出《消逝的青華海為何又重現了》一文,報道保山市以青華海生態濕地恢復工程建設為突破,抓實城市生態治理取得顯著成效……

中央和省級媒體為何如此青睞保山?這源於近年來保山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走出了一條具有保山特色的高質量跨越發展和惠民利民之路。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已然成為保山最大的特色、最大的優勢、最響亮的品牌。行進在綠水青山之間,今天的保山,已呈現給雲南爭當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的別樣精彩。

重繪底色,與自然和諧相守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如何守護好這一方“好山、好水、好生態”,成為保山人不斷思考並為之不懈努力的重大課題。

仲夏,保山中心城市青華海國家濕地公園,順著游客步道前行,目光所及之處,古木參天、野石成趣、山花灼灼、碧草萋萋。波光粼粼的青華海,鳥兒翻飛、魚翔淺底,一幅山水相融的絕美畫卷。

青華海地處保山城市中心位置,是保山躍動的“心肺”。據史料記載,保山壩子原為沼澤、湖海、汪洋之地。自明代開始墾殖。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隨著水利工程建設和保山東河不斷疏浚,對青華海進行排干墾殖,保山城外萬頃碧波的水景也一去不復返,成為當地人心頭的一大憾事。

“守住了這方淨土,就守住了金飯碗。”保山痛定思痛,決定從源頭治起,尋回丟失的綠水青山。

為重新建構融城市、生態、傳統文化於一體,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留得住鄉愁的城市生態空間新格局,提升保山中心城市承載能力和城市品位,從2016年初開始,保山市融合“山、水、田、園、城”等要素,按照生態綠色園林文明城市的理念統籌規劃,全面實施萬畝青華海生態濕地恢復工程、萬畝生態觀光農業園、萬畝東山生態恢復工程“三個萬畝”生態廊道工程建設,努力爭當全省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

踩下粗放式發展的“剎車”,加足綠色發展的“油門”,保山從此駛上高質量跨越發展快車道。

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一個集生態保育區、恢復重建區、科普宣教區、合理利用區和管理服務區共5個功能分區塊為一體的濕地公園已初具規模。2016年,青華海國家濕地公園已被批准為國家濕地公園試點,西湖於2016年元旦建成開放,東湖於2018年5月建成開放。

如今的青華海國家濕地公園內植物種類由2016年的480種增加到992種,濕地復雜多樣的植物群落為野生動物尤其是一些珍稀或瀕危的野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

保山青華海國家濕地管理中心主任林磊介紹:“近一年來,青華海國家濕地公園的鳥類種類增長十分明顯,從2016年的172種增加到了現在的216種。其中包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鳥類有3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的鳥類有19種。另外還有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極度瀕危的2種、瀕危的有1種、易危的有2種、近危的有7種。”

在保山,美麗的鳥兒已經成為好生態的“代言人”。來自安徽籍的觀鳥愛好者溫躍東表示:“在保山一年四季都有鳥拍。因為這裡良好的生態環境,我們住在這個地方,心裡有一種特別的感動。”

堅持本色,讓產業煥發新生

仲夏,隆陽區水寨鄉海棠窪社區滿目青綠。整個社區不到12平方公裡的國土面積中有1.6萬畝被厚厚的人工林所覆蓋。數場雨水沖刷過后,從山上流經社區的溪流依舊清澈見底。近90%森林覆蓋率,讓之前隻能種苦蕎、洋芋的窮山溝變成了金山銀山。

上世紀80年代中期,水寨鄉拉開了艱苦的植樹造林的序幕。海棠窪社區總支書記楊春永依稀記得,嚴重缺水的水寨鄉,隻能在雨季種植果鬆,“人背馬馱,栽下一株株小樹苗,就這樣一直種到現在,才有了今天的綠水青山。”楊春永說,森林的來之不易以及它帶來的巨大收益,讓現在的海棠窪村民隻想種樹而不會砍樹。

2019年,全市新列入中國傳統村落28個,總數達130個,居全省第一。與此同時,2019年保山市還有23個村入選國家森林鄉村。

“以前為了謀生,我們都會上山砍樹,現在不一樣了,樹是我們的寶。”隆陽區潞江鎮百花嶺村漢龍村民小組長楊志學坦言,過去村民入山砍伐、採摘、打獵,靠山吃山成了再尋常不過的事,濫砍濫伐使百花嶺生態遭到破壞。

1995年12月8日,“高黎貢山農民生物多樣性保護協會”挂牌成立后,經過幾年的艱苦動員,村民漸漸理解了生態保護的重要作用,如今協會成員由成立時的52名發展到320余名,每個村都會有1到2名村民作為協會成員,自覺承擔起保護生態的責任。

2009年,百花嶺村民建起了第一個鳥塘,為外來拍鳥愛好者提供觀鳥服務。目前,百花嶺已經有20余個鳥塘。隨著外來拍鳥的人數不斷增多,村民們增建鳥塘的同時也逐漸形成了觀鳥產業,形成了“背包、鳥導、送飯服務、銷售、物流”等一系列的旅游服務。目前,度假區百花嶺有鳥導100多名,農家客棧21戶,可同時接納游客700多人。

鳥多了,觀鳥人來了,百花嶺村民們不僅帶領游客觀鳥、拍鳥,還有村民做起自然教育,路越走越寬。

素有“極邊第一城”之稱的騰沖市,有林地面積47.2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高達73.9%。6月5日,首批國家森林康養基地名單出爐,其中在以縣為單位的國家森林康養基地名單中,騰沖市光榮上榜。

2016年以來,騰沖市推行了三個森林康養試點基地。2018年,在先行試點的基礎上,騰沖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加快“大健康”產業發展實施意見,並出台了《騰沖市森林康養產業發展規劃》,把森林康養產業作為一項支柱產業加以推廣。目前,全市開發了生態康養類、醫養科技類、中醫藥養生類、養老類、自然教育類、戶外運動類、農林種植養殖類、農林加工類八大類康養項目。

而在滇西雨屏龍陵縣,圍繞“做大做強生態石斛產業、綠色扶貧助群眾長受益”的發展思路,把石斛特色生態產業作為全縣山區群眾的一項重點脫貧攻堅產業來推進,加快群眾脫貧致富步伐。

近年來,保山市全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在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幅位居全省前列的情況下,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連續三年生態環境狀況評價均為“優”。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條路直指永續發展﹔這條路承載民生關切﹔這條路迸發群眾智慧。如今,這一科學論斷已經在保山大地呈現出神形兼備、豐盈充實的全域化格局。

記者手記

把山水資源優勢轉化為綠色發展優勢

從波光粼粼的青華海國家濕地公園,到充滿原生態氣息的騰沖司莫拉佤族村,再到隆陽區百花嶺村的“觀鳥產業”,目光所及的保山大地,就是一幅幅美不勝收的山水田園畫。這樣的盛景,得益於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

黨的十八大以來,從護好生態到用好生態,保山創造了一個個奇跡,引得世界各地觀鳥愛好者前來、引得中央和省級主流媒體頻繁關注、引得許多有志之士前來投資興業……保山喚醒沉睡資本,實現綠色發展,不斷拓寬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轉換通道,將生態優勢不斷轉化為經濟優勢和競爭優勢,使昔日的“后進生”如今成了綠色發展的“模范生”。

正如雲南大學生態學特聘教授段昌群在《光明日報》刊發專家點評文章時所指出的那樣:保山市在人與自然的焦灼對峙中痛下決心,用眼前的經濟換長遠的生態,大手筆打造青華海濕地,不僅為當地城市質量提升、文旅產業發展構建了支撐資源,而且贏得了珍稀鳥類回歸,更為未來發展增添了生態底氣,使一度平庸的保山回歸到高質自然的“永昌”。這是雲南山間盆地城市發展的智慧之舉,是雲南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踐行“兩山理論”的成功之作。

保山的探索實踐告訴我們,綠水青山就是經濟社會高質量跨越發展和鄉村振興的不竭動力和基礎。隻要我們堅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久久為功,全省各地的山水資源優勢就一定能轉化為鄉村振興、城鄉協同的綠色發展優勢。(李建國)

(責編:徐前、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