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良:一個非貧困縣的戰貧之策

2020年06月10日08:25  來源:雲南日報
 

2014年以來,經過精准識別,陸良縣共有兩個貧困鄉鎮、68個貧困村,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1278戶38661人。6年來,陸良縣在扶貧資金、項目有限的情況下,全力以赴開展脫貧攻堅,精准制定各項脫貧措施,扎實穩步推進脫貧攻堅工作。截至2019年底,全縣已有9304戶32986人脫貧摘帽,剩余貧困人口1974戶5675人目前已達到脫貧標准。今年以來,陸良縣委、縣政府進一步深挖潛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實現高質量的脫貧攻堅目標,帶領全縣人民全面進入小康社會,共享新時代美好生活,共繪新時代美好畫卷,共創新時代美好未來。

興產業 架起脫貧攻堅橋梁

產業,是一個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是脫貧攻堅戰的主戰場,也是一個地方脫貧攻堅由“輸血”變為“造血”產生源源不斷活力的源泉。在脫貧攻堅戰中,如何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優勢互補發展地方特優產業,是陸良縣委、縣政府的重要戰略思考。

陸良是傳統的農業大縣,發展農業產業,不僅有經驗、技術、人才的優勢,也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陸良縣根據壩區、山區、半山區不同的環境和基礎,優化產業布局,著力推動產品提質增效,相繼確立了各地產業的發展思路和方向,構建起縣、鄉、村三級扶貧網絡體系,逐步培育形成了“三片葉子一朵菇,一粒一薯百萬豬”“7+N”的特色產業布局和“農工一體、農商一體、產銷一體、貧富一體”的產業發展格局。目前,多個產業已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並不斷得到鞏固、加強,成為縣域經濟發展和群眾增收致富的強力支撐。

“三片葉子”是指烤煙、蠶桑、蔬菜3個產業,在山區、半山區6個鄉鎮推行“煙葉+馬鈴薯(食莢豌豆)”套種模式,畝均綜合產值7000元以上,純收入4000多元。壩區,在3個鄉鎮發展蠶桑15萬畝,依托農業龍頭企業雲南新千佛繭絲綢公司,建立縣蠶桑聯合社、65個蠶桑分社,推行“桑葉+”套種套養模式,一畝桑園年綜合產值超過1萬元。2019年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1906戶,戶均增收4627元。

“一朵菇”即食用菌種植。“一粒一薯百萬豬”指的是陸良縣抓住被列為全省高原特色農業示范縣的機遇,將玉米制種、馬鈴薯產業、生豬產業作為扶貧重要產業,狠抓基地建設、品牌創建、市場營銷,確保項目建設和脫貧攻堅雙推進。陸良縣是全省玉米制種大縣和秋冬馬鈴薯主產區,“小種子、大產業”的發展格局頗具特色。2019年,全縣完成雜交玉米制種5萬余畝,涉及8家種子生產企業和5個鄉鎮的21個村委會,帶動167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戶均增收3737元。

陸良是全省蔬菜重點產業縣,蔬菜產業是陸良縣“一縣一業”全區域發展的品牌產業。壩區以規模化設施蔬菜、水生蔬菜為主,山區、半山區以露地蔬菜為主,全縣總面積超過66萬畝(含復種指數),年產量160余萬噸,產值超60億元。目前,全縣擁有蔬菜產業龍頭企業14家、種植大戶1825戶、合作社22個﹔蔬菜冷鏈物流企業21家,冷庫416座。整個蔬菜產業囊括從種植到加工、包裝、冷藏、銷售、物流、信息、餐飲、住宿、農資、勞務等環節,龐大的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橫跨一、二、三產業,直接和間接解決3萬余人就業,實現了“農商一體、工商一體、產銷一體”的綜合發展效益。截至目前,全縣509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流轉土地6518畝,戶均可收入800元土地流轉費用。14家蔬菜生產銷售企業共安置建檔立卡貧困戶170戶,戶均年收入1.93萬元﹔在蔬菜基地就近務工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有3400多戶(人),戶均年收入2萬元左右。

穩就業 拓展增收致富渠道

為貧困群體提供合適的就業崗位,讓其有事做、有錢賺,是脫貧攻堅的重要途徑。陸良縣以“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為目標,按照“政府推動、市場主導、分類施策、因地制宜”的就業扶貧思路,構建了多渠道、多形式的就業扶貧“綠色通道”。

依托產業發展,就近就地就業一批。陸良縣委、縣政府堅持以產業為支撐,全力推動產業園區創建,提供就業平台。一是大力推進工業園區建設,累計投入18.64億元,規劃建成43.99平方公裡的青山、召夸、大莫古“一園三片”工業園區。園區目前有100戶入園企業,就近就地轉移勞動力10058人﹔二是扎實推進現代物流園區建設,加快縣城南、召夸兩個物流片區建設,規劃建設大莫古片區現代物流產業園、倉儲物流基地及家用電器倉儲等配套基礎設施。目前,已發展物流企業7家,提供就業崗位4000多個。

鼓勵自主創業,帶動就業一批。以“創業試點縣”為契機,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全力營造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良好氛圍,把創業和就業結合起來,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切實實施貸免扶補貸款、創業擔保貸款、小微企業貸款、雲嶺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大學生創業補貼)、微型企業培育工程(“兩個10萬元”)等政策。全縣共發放創業擔保貸款20014人17.38億元,帶動就業5.8萬人。在創業群體中,農民工比例達72%,失業人員近20%,大學生佔8%。

馬街鎮郭家村90后大學生劉凱檳,2015年從昆明醫科大學畢業后返回家鄉,租地、貸款種植花卉,闖出了一條創業帶動貧困戶就業、創收的新路子。他創立的逸禾花卉專業種植合作社,社員達到42戶,年銷售鮮花4200萬枝,銷售額達3300多萬元,直接吸納200余名富余勞動力。這其中,有25名懂技術、會管理、能營銷的大學生,還有53戶以產業扶貧資金和土地入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

提升勞動技能,助推就業一批。以提升就業重點群體、貧困勞動力勞動技能為重點,強化就業技能培訓。對全縣35.4萬農村勞動力開展技能情況摸底調查,全面掌握勞動力從業狀況、技能水平、培訓需求、培訓意願,結合本地產業需求開展實用技術培訓,先后開展了“勞動預備制培訓”“春潮行動”“雨露計劃”“農村青年創業致富領頭雁”“互聯網+”等技能培訓項目,將課堂設置於田間地頭、生產基地、工廠車間、工地現場,現教現學現做,成效顯著。2019年全縣完成各類培訓4.05萬人次,其中培訓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9704人次。通過培訓,務工人員有了一技之長,求職更加快捷,收入有增加,職業有保障。

“綠色打工渠道”為貧困群眾增收致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陸良縣三岔河鎮白岩村村民敖瓊芬,丈夫10年前病故,她帶著兩個兒子艱難過日子,小兒子因傷雙手致殘又喪失了勞動能力,讓這個本就艱難的家庭更添風雨。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后,根據扶貧政策,她家享受了低保,去年村裡實施易地搬遷項目后,一家人又搬進了新房子。她現在每天都和大兒子到村裡的水果筍生產基地打工。她說:“我家兩個人天天都有活計做,一個人一天能掙七八十塊錢,一個月有將近4000多塊的收入,我很知足。有了低保,又在家門前就打工,過日子沒問題。再說我還有幾畝田,我種點賺錢的菜,日子會越過越好。”

目前,全縣有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2.22萬人,已轉移就業1.25萬人,縣內轉移就業0.61萬人,佔48.8%﹔縣外轉移就業0.64萬人,佔51.2%。

強保障 特困幫扶有力量

小百戶鎮永清河村村民楊建紅,是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他們一家有3.3畝田地,其中隻有1.3畝可灌溉。2013年被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后,他家先后享受了農村危房改造、農村低保、城鄉居民醫療保險補助、義務教育等各類專項補貼,他和老伴又多次參加村裡的實用技術培訓,提高了種植技能,學會了煙后套種,把一畝地種成兩畝地,一家人原本窘迫的生活得到了極大改善,2019年順利脫貧。

針對楊建紅家這樣的貧困戶,陸良縣從教育、健康、住房等多方面採取措施,全方位落實兜底保障政策,確保每一個貧困戶都能夠真正脫貧,安心發展。

在教育扶貧方面,陸良縣發揮學生資助在教育精准扶貧、精准脫貧中的重要作用,在確保建檔立卡貧困學生家底清、情況明的前提下,通過減免學雜費、貧困救助、教育特別獎勵資金、愛心企業幫扶、一對一幫扶等,開展了多種渠道、多種形式的資助活動,確保各級各類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應助盡助”不漏一人﹔確保全縣義務教育階段建檔立卡貧困學生因貧失學輟學為零。

在健康扶貧方面,陸良縣著力解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努力讓貧困群眾“看得起病、方便看病、看得好病”。各鄉鎮衛生院與各村衛生室對接,成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為每個貧困戶和特殊家庭成員確定1名簽約家庭醫生,提供有針對性的醫療衛生服務和基本公共衛生健康管理服務。目前,全縣共組建家庭醫生簽約團隊287支、醫生1172人,將全縣38661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納入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免費范圍。規定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在基層醫療機構、二級醫院、三級醫院住院醫保報銷范圍外的醫療費用分別不得超出醫療總費用的1%、2%、3%,超出部分由定點醫療機構自行承擔,確保了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00%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和大病保險,醫保傾斜、醫療救助、先診療后付費等政策得到全面落實。2019年,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享受基本醫保報銷9339人次,報銷醫療費用5405.4327萬元,自付比例9.92%,大病專項救治592人,已成功救治592人,救治率100%。

在特困人員救助方面,陸良全面落實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政策,完善兜底脫貧政策體系,確保黨和政府的溫暖陽光照耀到每一個特困群眾身上。對特困戶審定,牢牢把握100%入戶、100%評議、100%核對、100%公示的要求,有效杜絕“關系保”“人情保”“錯保”“漏保”等問題。目前,全縣共有在保農村低保戶26440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3415人,佔全縣農村低保人數的50.7%。

在住房保障方面,陸良縣始終把貧困群眾住房安全有保障作為脫貧攻堅工作中最硬的骨頭來“啃”,作為一項得民心、順民意、惠民生的重大民生工程來抓,全力推進農村危房改造、易地搬遷工作,著力實現貧困群眾“安居夢”。農村危房改造工作重點聚焦在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戶、農村分散供養特困人員和貧困殘疾人家庭等4類重點對象上,優先保障建檔立卡貧困戶。住建部門組織了56名專業技術人員對全縣所有C、D級危房逐戶研判,精准認定底數,按照“宜修則修、宜建則建、宜兜則兜”的原則,制定“一戶一策一方案”。截至目前,全縣共投入21565.3萬元,改造農村危房27696戶,規劃建設集中安置點45個。截至2018年5月底,45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項目全部竣工,建檔立卡搬遷戶1063戶3734人全部搬遷入住,搬遷竣工率、入住率、拆舊率、復墾復綠率均實現100%。

駐村寨 真心真情有擔當

5月15日一大早,陸良縣小百戶鎮中壩村委會駐村工作隊員楊順生、李月紅、彭俊就與村干部一道,來到村頭的洋芋地裡巡查,督促各村小組加大抗旱保水力度,加強中耕管理,確保4600畝早春洋芋豐收。

中壩村委會地處半山區,全村590戶2311人,有貧困戶69戶249人,貧困面佔11.7%。2018年,來自縣扶貧辦、統計局、地震局的3名駐村工作隊員進駐該村后,立即投入到真扶貧、扶真貧的工作中。他們走遍了村村寨寨,入戶訪談,調查統計,摸清貧困狀況和貧困原因,盡最大能力開展幫扶。為解決群眾用水資金困難,工作隊了解到縣裡招商引資在中壩村建有一座光伏發電站,因沒有並入國家電網,電力資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村裡也不能受益。工作隊決心盤活這一閑置資源,經過半年多的努力爭取,2018年12月,光伏電站成功並入南方電網,中壩村也因此每年可獲得20多萬元的集體收入。這些錢,除用來支付水費外,其余全部投入到洋芋產業發展中。“去年村裡請了縣上的農科員、種植大戶來給我們上課,教我們種洋芋,幫我們買種子,還給我們送化肥。我家兩畝多田,一年收入有兩萬多塊呢!”中壩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王見榮說。

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脫貧攻堅注入科技脫貧、科技致富的能量,是活水鄉雨麥紅村駐村扶貧隊員郭宏的特別之處。郭宏畢業於雲南省農業學校,一直在陸良縣農機推廣中心工作。2015年,郭宏被派駐雨麥紅村。半年時間裡,他踏遍了5個自然村的所有山梁田壩,進行深入調研。雨麥紅海拔高、氣溫低、多坡地、交通不便,全村6000多畝耕地,都是低產低效的糧食作物。但雨麥紅村的土壤肥沃,有3個小型水庫,具有種植錯時山地蔬菜的天然條件。他和工作隊決定將傳統農業變革為現代農業,提出了“一畝地脫貧一個家庭”的目標,為雨麥紅村敲開致富的大門。

擬定思路后,工作隊和鄉黨委政府、村委會一起研究扶貧的步驟、對策。在活水鄉黨委政府和派駐單位的支持下,工作隊先后為雨麥紅村委會爭取到總值360萬元產業發展扶貧項目7個,用於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和提供農作生產物資。縣鄉幫扶統籌種苗、農藥、地膜免費提供,他和其他駐村隊員負責技術指導。村委會流轉47畝土地,無償分配給建檔立卡貧困戶種植山地蔬菜。雨麥紅村40戶貧困戶有19戶參與到其中。在田間地頭,他耐心細致向大家傳授專業育苗、打孔、地膜移栽、噴帶節水灌溉、病虫害統防統治等農科技術,雨麥紅村許多村民也到現場一起學習。當年,參與的貧困戶都獲得了戶均5000元以上的直接收入,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李谷芳、李喬芳、李自方等幾戶收入都超過萬元。

人人挂鉤,走村串寨,入戶懇談,摸清底細,協調幫扶,是陸良縣扶貧工作開展的尋常畫面。自2015年開始,陸良縣共有4677名縣鄉干部直接結對幫扶貧困戶,68支駐村工作隊68名第一書記和215名干部進駐村委會。他們按照中央和省、市、縣要求,駐進村子、沉下身子、開動腦子,吃透戶情,主動作為,在各自的幫扶崗位上,實實在在地擔當起貧困戶的幫扶人、引路人和貼心人,在脫貧攻堅的偉大實踐中書寫自己的人生華章。

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在陸良,越來越多的貧困戶在黨和政府的好政策激勵下,不等不靠,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吃苦耐勞,立志用自己的辛勤努力甩掉貧困戶的帽子,為美好、幸福的生活努力奮斗。(韓自光 鄭惠青 潘硯文 張明磊 董宏偉)

(責編:徐前、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