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楊學菊與婆婆一起撕麻、紡線、檢查織布機、刺繡 (吳再忠 攝)
近年來,雲南省昌寧縣針對苗族地區和苗族貧困人口特點,通過整合項目資金,重規劃、打基礎、強產業、興科技、提素質,努力實現當前脫貧與可持續發展的有機結合,走出了破解少數民族深度貧困地區脫貧行之有效的路徑, 實現了苗族地區與全縣同步脫貧摘帽、苗族人口與全縣同步脫貧退出。
昌寧縣苗族人口主要聚居於勐統鎮長山,更戛鄉打瓦,耈街鄉土皮、打平,珠街鄉岔河、羊街、谷滿,柯街鎮聯合、沙壩等12個村35個村民小組6273人。
在實施苗族地區整族脫貧中,昌寧縣始終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民族工作主題,緊緊圍繞“決不讓一個兄弟民族掉隊”的戰略目標和讓苗族同胞與全國、全省、全市、全縣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際目標,以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勞動者素質提高為支撐,科學規劃、整合資源、綜合施策、長短結合,全面提高苗族地區脫貧和持續發展能力。到2019年末,苗族群眾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末的4250元增加到11328元,增加7078元,增長166%。
圍繞徹底改變苗族地區發展狀況,昌寧縣高度整合財政資金目資金,集中力量解決當前苗族同胞最關心、最急需、最現實的問題。重點規劃實施9項工程,由相關責任部門納入“十三五”規劃優先實施。2015年開始,共實施苗族整族幫扶項目64個,覆蓋11個少數民族村,完成投資41344.39萬元,其中苗族整族幫扶項目29232.98萬元。在12個村35個村民小組實施浦發滇西邊境片區扶貧投資發展基金苗族整族幫扶項目64個,累計完成投資41761.40萬元。
昌寧縣始終注重綜合施策,在實施苗族整族脫貧中注重長短結合,既保障當前脫貧需要,又滿足苗族地區長遠發展需求。具體做到“六個狠抓”,即:狠抓項目建設,持續補齊基礎設施短板,苗族地區基本實現道路全部硬化,農村電力和安全用水有效保障,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全面改善。
狠抓產業扶貧,不斷筑牢脫貧致富根基,新增苗族地區農村合作經濟組織20個,種植堅果3000畝,種植糯橄欖1050畝,種植中藥材550畝,新植桑園2000畝,發展養殖基地8個、養殖大戶達200戶,核桃投產面積達11750畝,實現苗族同胞產業覆蓋率100%。
狠抓教育扶貧,著力阻止貧困 代際傳遞,新建(改擴建)苗族聚居地區學校用房3235平方米,九年制義務教育入學鞏固率達98%以上﹔狠抓健康扶貧,確保群眾“病有所醫”,新建(改建)衛生室360平方米,落實建檔立卡貧困戶縣域內“先診療后付費”、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等政策,極大地緩解了群眾看病貴、看病難的壓力。
狠抓住房保障,做到住有安居,2015年以來,苗族同胞共易地扶貧搬遷192戶972人,所有搬遷對象均已搬遷入住,209戶苗族同胞納入農村危房改造項目,安居房改造全面完成。
狠抓基層基礎,發揮黨建領航最大效應,不斷夯實“支部+”基礎,創新“支部+”模式,發揮“支部+”“黨員帶”和“人才帶”的作用。
昌寧縣始終把實現苗族地區可持續發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突出村庄治理,加強環境保護,在推動苗族地區人居環境改善取得新成效的同時,筑牢苗族地區可持續發展基礎。建成新型苗族特色社區3個,建設農村垃圾焚燒爐57座。
同時,把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作為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突出文化發掘,強化歷史承襲,共培養苗族文化傳承人30人,建成中型苗族文化活動廣場3個,年均舉辦苗族節慶活動4場次以上,“苗族服飾”市場化開發初見成效。
始終把主體素質提升作為可持續發展的保障,突出移風易俗,強化社會治理,形成苗族地區社會治理方式形成政府治理和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格局。
據了解,昌寧縣將在鄉村振興上再發力,把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與脫貧攻堅工作深度融合,全面提升苗族地區整族脫貧質量,確保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村村有發展前景。(吳再忠)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