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三代民間藝人的“琺琅情” 傳承中創新讓藝術親近生活

2020年05月21日09:2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原標題:中國三代民間藝人的“琺琅情” 傳承中創新讓藝術親近生活

中國三代民間藝人的“琺琅情”傳承中創新讓藝術親近生活

5月中旬,甘肅省民間藝人李海明琺琅藝術館在蘭州創意文化產業園落成揭牌,他多年來創作的40多幅作品在藝術館集中展出。圖為李海明介紹自己用3000多米金絲、歷時3年創作出的《說法圖》掐絲畫。 楊艷敏 攝

說起掐絲琺琅畫,2000年出生的蘭州姑娘李婕便打開了話匣子:“最初被琺琅畫吸引,純粹是因為它看上去特別漂亮,但真正學習起來並沒有想象中簡單,要得到父親的認可更是不容易。”

該畫取材《靈山說法圖》,內容涉及人物95個、瑞獸2隻,掐絲勾勒出的人物神態、服飾、動作等栩栩如生。圖為李海明正在給女兒李婕講解其中的手藝精髓。 楊艷敏 攝

李婕口中嚴厲的父親正是掐絲琺琅畫甘肅代表性傳承人、中國非遺藝術設計研究院研究員李海明。5月中旬,李海明琺琅藝術館在蘭州創意文化產業園落成揭牌,這是蘭州市首個以掐絲琺琅命名的專題藝術館,讓金城市民近距離領略非遺傳統工藝的魅力。

近日,記者走進琺琅藝術館看到,100多平方米展廳內陳列著40多幅掐絲琺琅畫作品,分為十二生肖、盛世九州、青銅器、隴韻秦腔等多個系列,這是李海明近年來精心創作的作品,其中不乏一些伴隨他征戰國家級比賽的佳作。

得知女兒有承襲父業的意向后,李海明“手把手”教學,並嚴格要求。從傳習館到藝術館的設立,李海明父女將掐絲琺琅一步步帶入普通民眾的視野。 楊艷敏 攝

八歲那年,李海明回到河北老家,看見82歲的伯父在烈日下做景泰藍銅胎琺琅器,那是他與琺琅“初次結緣”。“那年夏天特別熱,伯父冒著高溫在院子裡做琺琅器,看我感興趣,便一把把我抱到懷裡,教我掐絲、點藍。”李海明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回憶說,“伯父還叮囑我,做這行很辛苦,遇到的問題遠比想象中多,堅持下來不容易。”

一邊跟著伯父學做景泰藍的簡單制作,從小愛好畫畫的李海明也開始系統學習工筆畫,1997年真正接觸掐絲琺琅畫。

立志要和父親一樣成為“守藝人”的女兒李捷深感肩上的責任和壓力,她說,父親堅守了30多年始終如一,年輕人更應該有責任將這份中國古老技藝和優秀文化不斷傳承並創新。 楊艷敏 攝

掐絲琺琅畫脫胎於古老的景泰藍工藝品,是將宮廷御用琺琅技法移植到畫板上的特種繪畫,主要由金絲及藍晶石釉料制作而成。全程10道工序純手工制作,其中最重要的有3道:白描、掐絲、著色,分別被譽為掐絲琺琅畫的靈魂、骨骼及血肉。每道工序都是純手工完成,對制作者提出了很高的技藝要求。

除了在掐絲技藝的細膩和復雜工藝的探索,大膽創新色彩是李海明永不止步的追求。為了鍛煉出敏感的“色彩嗅覺”,他花費大量時間去學習不同藝術中對色彩的運用。

閑暇時,他看各類話劇、歌劇。他說,“劇場上的燈光色彩搭配很獨特,有借鑒意義。”而他也從中得到啟發,將“五行色”大膽運用於創作中。除此之外,他還從西方油畫中借鑒“中間色”,中西合璧,讓他的掐絲琺琅畫更有生命力。

除了在顏色和題材上的創新外,李海明還將目光聚焦於文創產品。“要創新,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和年輕人溝通,要知道他們在想什麼、喜歡什麼,才有了如今的文創作品。”他說,希望這門古老手藝能在年輕人手中不斷發揚光大。

得知女兒有承襲父業的意向后,李海明“手把手”教學,並嚴格要求。從傳習館到藝術館的設立,李海明父女將掐絲琺琅一步步帶入普通民眾的視野。

“藝術要和生活結合才有生命力,隻有讓藝術走進尋常百姓的生活中,藝術才算真正活了起來。”對於未來的創新和傳承,李海明說,他會將所學毫無保留傳下去,也希望能找到更多真正熱愛這門手藝、能用心去做的年輕人,將掐絲琺琅畫不斷創新。

立志要和父親一樣成為“守藝人”的女兒李捷也深感肩上的責任和壓力。她說,“父親堅守了30多年始終如一,年輕的我們更應該有責任將這份中國古老的技藝和優秀文化不斷傳承並創新,用年輕人的視角讓更多人不斷接納和喜愛。”(邵騁 楊艷敏)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