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試以巧勁解難題(一線行走)

徐馭堯

2020年05月20日09:4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試試以巧勁解難題(一線行走)

  國家政策越來越好,但要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裡”,考驗著基層干部的能力與智慧

  第一次走過瀾滄江上一座窄窄的鐵索橋時,我緊張得手心直冒汗。耳邊大風呼嘯而過,腳下江水洶涌奔騰。走在上面,大橋來回搖擺,讓人心驚膽戰。

  “這是木許鄉通向外界的唯一道路,鄉裡的孩子們到隔壁鎮上中學都要經過這座橋。”西藏昌都市芒康縣木許鄉黨委書記陳凱峰指著大橋,眼神裡有些無奈。

  木許山河環抱,居民分散,交通閉塞,這座橋就是一個縮影。陳凱峰說,鄉裡人口不多,村民日常生活走走山路倒也習慣,主要是苦了孩子們。木許沒有中學,大點的孩子往往要步行或者搭車到隔壁鎮上學。幼兒園沒有宿舍,家長們日常往返幾十公裡山路接送孩子也是常事。

  “為什麼不修柏油路,建水泥橋呢?”我心生疑問。陳凱峰嘆著氣回道,當初鄉裡想過修路、修橋、蓋學校,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但木許人口分散、經濟不發達,即便爭取到資金,建成后也難以充分利用,無形中造成另一種資源浪費。

  他的困惑並非孤例。在邊遠山區,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仍是鄉村發展的短板,是不惜代價增加公共服務供給,還是盡可能調動有限資源,試試以巧勁解難題,是基層干部經常要回答的一道選擇題。

  既然改造道路橋梁、新建學校有困難,那能不能先配上校車?在市裡駐村工作隊的協調幫助下,一輛大巴很快投入使用。每逢周末,校車從隔壁鎮接回孩子,再把他們挨家挨戶送到家。比起家長接送,省時高效,安全也有保障。

  校車的成功讓陳凱峰看到了希望,在欠缺外部資源的條件下,內部挖潛也能另辟蹊徑,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鄉裡的幼兒園沒有專業的保育員,孩子們的生活沒人照顧,何不搞個村民互助組,讓家長們輪流排班照顧孩子?陳凱峰的倡議得到村民響應,很快,“臨時保育員”制度運轉起來。就這樣,家長們的后顧之憂解決了。

  走出木許的學子們都說,瀾滄江上的橋隻容得下一輛車通過,但鄉裡搭起的“教育橋”正越來越寬。

  陳凱峰時常感慨,如今國家政策越來越好,但要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裡”,考驗著基層干部的能力與智慧。基層資源有限,而民生問題事關千家萬戶,又不能不解決。

  如何化解這樣的矛盾?不能一味等靠要,多開動腦筋,因地制宜,總能找到解決辦法。哪怕只是一點一滴的改變,都是對群眾利益的最好關切。 (作者為本報西藏分社記者)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