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醫療隊全力幫扶雲南雙江

一棵“江海榕” 十年援助情(大健康觀察)

徐元鋒 王明世 施春霞

2020年05月19日09:0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一棵“江海榕” 十年援助情(大健康觀察)

  上海專家在雙江縣人民醫院開展臨滄市首例肩關節鏡下肩袖修補術。  雙江縣醫院供圖

  一個曾在全市排名倒數的邊疆縣級醫院,如今進入全市“第一梯隊”,個別手術甚至達到省級水平,周邊州市縣區的群眾也慕名而來。

  一些曾因疾病陷入困境的民族群眾,不出縣城就在“大專家”的手術治療下重獲新生,醫療保障成為脫貧攻堅的得力助攻。

  邊疆民族地區醫療基礎薄弱,發達地區的對口幫扶如何“幫到刀刃上,扶到最短處”?10年時間,一支上海醫療隊用心用情用力做出了回答。

  2010年4月,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和雲南省臨滄市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人民醫院結成對口支援合作醫院。2018年雙江縣醫院又和上海新華醫院崇明分院結對子。10年時間,上海十院共派出20批醫療隊80名專家﹔新華醫院崇明分院則派出3批共3名醫療專家,在上海和邊疆地區架起一座“醫療之橋”。

  傾心

  江海兩地情暖融融

  “上海專家給了我第二次生命,在他們的幫助下,我經歷了人生第二次學步。”雙江縣勐勐鎮大荒田村來冷組村民楊濤說起上海專家,感激不盡。

  1984年出生的楊濤曾患有強直性脊柱炎,從頸部到髖部均不能動彈,不會轉身,不能彎腰,走路像木頭,出門靠拐杖,加之家庭貧困無法到省級醫院接受更好的治療,在市內多次求醫均無好轉,痛苦煎熬了8年。

  直到2016年的夏天,楊濤到縣醫院遇到上海十院對口幫扶專家李國東教授。李教授給他做了“雙側全髖關節置換術”的同時,還替他多方籌措治療費用。從此楊濤丟棄了雙拐開始學習走路,還能做飯洗衣服,甚至下地干活了。現在的楊濤喜歡看書、彈吉他、寫詩、健身……受盡疾病折磨有過多次輕生經歷的他,變得陽光向上。

  雙江縣地處雲南西南邊陲,境內居住著23種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佔近一半,山區佔96%還多。受經濟發展水平和交通條件的影響,直到2010年上海醫療專家援助以前,雙江縣人民醫院隻設內科、外科、婦產科等8個臨床科室,隻有簡易門診,沒有急診,患者常常是直接被送往病房。雖然配備了CT,但相關科室醫務人員隻會使用設備最基本的功能,很多中高級功能閑置。

  雙江縣委常委、組織部長張龍說,邊疆民族地區技術落后、人才匱乏,利用國家東西部幫扶協作的機遇,縣裡借勢引進人才、真心對待外來專家、借機培養本土人才,探索人才工作“跨越之路”,縣醫院就是典型代表,上海專家真正沉下來了、扎下去了。

  “來了為什麼?在時做什麼?走了留什麼?”每個援助雙江的醫療隊員都會這樣問自己,如今正在援助雙江的新華醫院崇明分院婦科副主任真酌如是說。

  在上海專家的鼎力幫助下,2013年10月,雙江縣醫院成為臨滄市縣級醫院中首家二級甲等醫院﹔2018年10月,雲南省第二批縣級公立醫院提質達標晉級驗收中,雙江縣醫院在全市又是最高分通過。全市縣級醫院首家重症監護室、全市醫院四個國家級胸痛中心之一……這些成績背后,都凝聚著上海專家的心血。

  走進雙江縣醫院,庭院中心的一棵榕樹上高懸著“江海榕”的標識牌。“這是上海十院第二批援助醫療隊種下的,寓意兩地人民情暖融融,誼切苔岑。”雙江縣醫院院長皮永芳說。

  這棵樹見証了一批批專家的別離和加入。在雙江期間,上海專家們業余時間尋訪民族村寨、過當地民族節日,融入與大城市不一樣的“鄉野生活”,組成小分隊深入山區送醫送藥,臨走還到學校做公益,和雙江同事們結下了深厚友誼。“每批專家走時,我們都會送上他們工作生活的小視頻光盤,大家哭得稀裡嘩啦,難舍難分。”提起送別,皮永芳的眼眶濕潤了。

  傾力

  邊疆群眾享受上海服務

  “謝其貴醫生第一次到雙江,行李還沒打開就直接進入婦產科組織並指導搶救﹔李國東教授從上海到雙江,下了飛機沒休息就為手術做准備,每次預約他到縣醫院做手術,無論多忙他都沒有拒絕過……”說起上海專家,雙江縣人民醫院醫務人員津津樂道。

  邱裕友是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第二十批援雙醫療隊隊長。他說:“我們每批都選派綜合素質好、業務能力強、政治思想過硬的高年資醫師來到雙江,先后開展了腹腔鏡膽囊摘除術、腹腔鏡和宮腔鏡婦科手術、椎管內腫瘤摘除術等180余項新技術、新業務,填補了縣人民醫院的多項空白,當地群眾享受到上海最優質的醫療服務。”

  10年前,佤族姑娘石蕊的母親因腰部疼痛、下肢麻木面臨癱瘓的危險,但由於當地醫療水平有限,一直拖著。后來他們找到了援助雙江的上海十院骨科專家張立國教授。張教授做出“胸椎管內腫瘤”的診斷。

  考慮到700多公裡外的省城治療費用較高,石蕊家負擔不起,上海醫療隊決定在縣醫院做手術。憑著精湛的技術及過人的膽識,加上大后方上海十院專家組成遠程會診團指導,在軟件、硬件都極其簡陋的雙江,手術成功完成。要知道,這個級別的手術,在當時的上海醫院也是超高難度。

  談到10年幫扶后的雙江醫療,邱裕友和隊友如數家珍。他們介紹,醫院2013年率先在臨滄縣級醫院成立重症醫學科,2014年婦產科成功申報為省級重點專科,2015年率先在全市縣級醫院成立了血液透析室,臨床科室先后增設了心血管內科、消化內科、骨科、腎內科等19個臨床科室﹔2019年胸痛中心建設通過國家胸痛中心總部認証,縣醫院成立了縣域遠程影像、遠程心電、醫學檢驗和消毒供應中心,卒中中心、創傷中心、危重孕產婦救治中心、危重兒童和新生兒救治中心建設工作順利推進。

  縣域遠程影像建設方面,在新華醫院崇明分院王永杰老師的指導幫助下,縣裡投入240萬元,把X光機布到鄉鎮衛生院,鄉鎮衛生院通過信息化把片子傳回縣醫院,不到10分鐘,縣醫院就會傳回診斷結果。這樣,當地群眾就不用拍個片子還跑到縣城了。“可別小看這一項。”縣醫院副院長李文華說,“比如大文鄉,離縣城五六十公裡,群眾來回車費就得60元,要再加上在縣城吃住,拍個片子花費不少。”

  “上海專家不來時,醫院的醫療技術差,條件不好,到醫院看病的人很少,現在到我們醫院名聲在外,周邊縣市的人都會慕名而來,如我們骨科從2012年剛成立時住院患者900余人,到現在每年都超過了2000人。”縣醫院骨科主任顧正偉說。

  顧正偉介紹,上海十院還推薦了2位退休老專家到雙江縣醫院駐點幫扶2年,與在職的4名專家簽訂靈活幫扶協議,“患者不動專家動”,不定期到院坐診及手術,使醫院從過去僅能接診2種大病病種,發展到覆蓋13個大病病種,醫院的各項醫療水平得到快速提高。

  傾智

  帶出當地高水平醫療隊伍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才是我們幫扶的最終目的。”邱裕友說。上海醫療專家一對一“師傅帶徒弟”,每月院級大講課、各科室內常規業務授課,開展教學查房、手術示教、疑難病例討論等,將專業技術知識和臨床實踐經驗傳授給當地醫護工作者。醫療隊成員發揮自身特長,開展“現代膝髖關節規范化手術”“肩膝關節微創手術”等培訓班,與此同時,還組織選派了20多名雙江醫護人員赴上海十院進修。

  10年來,顧正偉通過各批專家“手把手”帶教,他帶領的骨科在臨滄市的排名從倒數到名列前茅,目前已能獨立開展全髖、全膝關節置換術等復雜的手術,填補了縣醫院多項技術空白。

  顧正偉感慨,自己和上海專家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講不完,“沒有上海專家就沒有我們”。他父親就是村醫,從醫后一度覺得自己或許一輩子也不敢碰脊柱手術,因為技術稍有偏差,病人就會癱瘓甚至死亡。他說,上海來的骨科專家都是老師,跟著他們,自己一個縣醫院的醫生實現了許多夢想。

  “上海專家帶來醫術的同時,還給我們帶來了先進的管理理念。”顧正偉說。醫療隊成員們協助所在科室建章立制、規范診療常規,改進和完善了三級醫師查房制度、術前討論、疑難病例討論等。

  “以前由於人才隊伍力量薄弱,技術不到位,腦出血、急性胰腺炎等疾病時有漏診情況,現在我們的醫學影像已經培養了本地的技術人才,這些病例的確診率達到百分之百。”邱裕友說。

  皮永芳介紹,上海十院2013年初給該院捐了60多萬元的設備,2017年向雙江75個村委會捐贈了血糖儀、血壓計。“除了人才設備上的支持,業務上的帶動,他們的工作作風和創新意識也深深影響了大家,他們能吃苦、會創新、真做事!”她說。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0年05月19日 第 09 版)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