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得琴社演奏根據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配樂改編的《十二時辰幻想曲》。這是在網上受到熱捧、點擊量過千萬的“爆款”曲目。自得琴社供圖
塵封千年的畫紙一樣的淡黃色背景前,身著古代服飾、盤著傳統發髻的樂師們或站或坐,輕撫古琴,撥彈琵琶,空靈的笛蕭聲時隱時現……第一次打開自得琴社的視頻,很多人會懷疑自己的眼睛:這到底是一個視頻,還是一幅復活的古畫?
視頻的創作者是一群熱愛古琴的年輕人,2019年5月至今,他們自己策劃、改編、拍攝了近20個“古畫”視頻,在網絡空間以自己的方式還原著唐代胡曲、宋代雅樂,將最美中國風分享給全世界。網友驚呼:“太會玩了!”
短短幾分鐘的視頻可以穿越千年,打通傳統和現代。因為這個神奇效果,“古畫”版系列中很多都曾火遍網絡。
千年前的古琴曲《醉漁唱晚》,在網絡時代的今天會是怎樣的一副面孔?唐彬為古琴配上古箏、竹笛等多種樂器,融合進法國作曲家埃裡克·薩蒂的《吉姆諾佩蒂舞曲》……一系列改編將原曲《醉漁唱晚》解構、重述,而《醉醉漁,唱唱晚》這個可愛的名字,又讓這首古琴曲徹底放下身段,有了更多的親和力。
85后唐彬是自得琴社藝術總監,做過攝影師、當過廣告人,最終回歸最愛的古琴。2014年,唐彬和幾個小伙伴組建了自得琴社,團隊的成員大多是80后和90后,來自各行各業,懷著對傳統樂器的熱愛走到一起。
大家都喜歡嘗試新鮮好玩的東西,更把“讓古琴藝術步入大眾生活”當作自己的使命:“我們中國有太多好東西被歷史湮沒,找回原本屬於我們的文化自信,慢慢傳承下去,是年輕人最應該做的事情。”
2019年,唐彬請朋友為他們做古代服飾的復原,他們自己做策劃、運營,改編並拍攝了幾個國風視頻,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將視頻發布在國內外各大網絡平台上,沒想到短短時間內總體播放量就突破了5000萬次。
“我們第一個搭配裝束復原的視頻,改編曲目是《空山鳥語》。它本身是一個動畫片的配樂,原曲就有古箏和古琴,很有傳統韻味,我按照我們現有的樂器配置進行了重新編寫。寫出來之后大家都很喜歡,曲子簡約,又很內斂。我們聯系到上海的裝束復原小組,用宋朝的服裝專門為這段音樂拍了一個MV。視頻一出來,播放量很快到了100萬次。”唐彬說,原來拍過白色布景的視頻,總覺得不夠好,后來試著在做后期時,把白色背景調成一種很暖的黃色,再加點紋理,就像平時看到的古畫,因為年代久遠紙會泛黃,非常自然。
讓網友們垂涎的樂手們的服飾,可以說是文物與文獻相結合,經過復雜制衣工藝后的藝術品,每一件都價值不菲。不光樂隊衣服的制式和紋樣有嚴謹的出處,連女樂師眉心點著的花鈿都一絲不苟。趕上拍視頻,從早上8點開始化妝、做發型、整理服裝,基本上要忙活一整天。
“古畫”視頻看起來隻有短短幾分鐘,出片前后的耗時卻很長。一鏡到底的拍攝本身其實並不復雜,也正是這樣才出現了像古畫的獨特效果。“拍攝用一兩天就可以完成,最耗費時間的其實是前期的作曲和編曲,短的話十幾二十天,多的時候需要幾個月。”唐彬說,至今他們手裡還有好幾個半成品視頻等待“出爐”。
為了迎接鼠年的到來,自得琴社拍攝了一個貓咪主題的視頻。這首古琴版《哆啦A夢》,旋律歡快,氛圍輕鬆,加上幾隻貓咪友情出鏡,可愛指數爆棚。畫面裡幾隻不同花色的真貓跑來跑去,有一隻灰白貓甚至大搖大擺走到樂隊前坐下……這些設計,都是主創團隊在音樂和畫面之外的小心思。
“后面有個人根本沒在演奏,全程擼貓!”在視頻評論區,有網友“舉報”。作為琴社的“吉祥物”、這次變身“貓人”的殷屹浩楠一直是視頻的搞笑擔當。為了呼應貓的主題,他戴上了貓耳和貓尾,在眾人羨慕的目光中坐在樂隊裡專職擼貓。
殷屹浩楠上大學時學的是中藥,結果畢業后沒去給人抓藥,卻來到自得琴社彈上了古琴。因為平時就經常“戲精”上身,所以視頻裡他很少演奏樂器,而是包圓兒了各種奇怪的角色。在《醉醉漁,唱唱晚》裡,唯一一個沒有樂器的人是“漁夫”,唐彬設計了一些情節,讓他做一些動作來解釋音樂,一會兒捕魚,一會兒遠眺。大家都非常好奇這個人什麼時候能掏出樂器來一段,結果他大部分時間都在搖頭晃腦跟著節奏打拍子,直到最后手裡都是空的。
為了找到年輕人更容易接受的音樂形式,除了國風視頻系列,自得琴社還大膽嘗試將動漫、手游、影視曲目與國樂相結合,加上一些俏皮的小動作,效果亮眼,他們配樂改編的《哆啦A夢》《大話西游》都上過熱搜,甚至演繹過歐美電視劇《權力的游戲》主題曲。大眾化、年輕化、現代化的演奏與創新,讓古琴在當下“活”起來。
視頻裡演奏古琴的90后女孩白無瑕,當初因為喜歡打手游、看動漫,由對游戲配樂的關注而開始學古琴,之后一發不可收。將流行曲移植到古琴上,是她的長項,她改編的一曲古琴獨奏版《左手指月》,就在中國風流行音樂的基礎上加入新的風格和獨特氣質。在白無瑕看來,音色特質本就鮮明的古琴,就像一個特型演員,善於表達老人娓娓道來的感覺。
而唐彬一直覺得古琴是渲染氣氛的高手,也是這個世界上最能代表中國人的樂器,“任何的樂器音階都是有斷點的,隻有古琴的按音最能表達中國人的平仄”。作為延續上千年還沒有斷代的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雖然流傳下來的古琴曲目有3000多首,但是能直接演奏的不多。
“古琴的聲音較小,沒辦法跟別人一起合奏,隻有通過擴音,調整它音量的大小,才有可能這樣同台演出。技術進步給古琴的改變帶來了可能。”唐彬說,我們年輕人喜歡創新,並不是想要拋棄那些舊的東西,而是想讓那些舊的好東西在這個時代再“活”一次。
自得琴社的第一次演出,是在上海一個廢棄的屠宰場。現場大俗大雅形成的強烈沖擊感,讓唐彬對古琴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它是活的,它不隻活在古代,它可以跟隨時代一同進步,去往未來。”
“自得琴社由衷地希望古琴這門古老的藝術,能走下神壇,步入生活,為現代人帶來快樂和祥和。”在自得琴社的介紹裡,這些年輕人這樣寫道,而想讓古琴活在今天,最有效的方式莫過於擴大傳播范圍,讓更多的人知道古琴,了解古琴。
高中時因電影《英雄》裡的一段古琴曲,唐彬和這個古老樂器結緣,一彈就是十幾年。雖然古琴是中國的傳統彈弦樂器,但在不少人眼裡,古琴曲的旋律、節奏難以辨別。唐彬剛學古琴那會兒,身邊很多人根本分不清什麼是古琴,什麼是古箏。
古琴有著3000多年的歷史,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的中國樂器。為了不讓古琴成為躺在博物館裡的文物,2012年,唐彬發起創辦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公益組織“大音希聲”,策劃、舉辦了一系列走進校園、公益演出活動,宣傳古琴文化。幾年前,除了線下授課,自得琴社還做起了黑色幽默迷你短劇《古琴診所》,用新媒體環境下備受追捧的短視頻來諷刺很多影視劇對古琴的誤解,到現在網友還在催更。
“推廣古琴一方面需要挖掘古譜,另一方面要開發古琴的表現力。”一次,唐彬偶然間發現用弓來拉弦,會讓古琴爆發出比低貝更沉郁渾厚的聲響,極具現代工業化質感。這次嘗試,有些圈裡人感覺有點夸張,而更多的聲音卻在驚嘆:原來古琴還有這樣的音色!
“現在的互聯網環境中,線下的活動影響力太小,每次進校園聽眾幾百人到頭了,但是在B站上發一個視頻,很容易就有幾萬點擊量,而且大都是初中生、高中生。”唐彬說,一個古琴賬號在網站上擁有近52萬年輕的粉絲,主要用戶平均年齡13歲,之前是不可想象的。這些孩子很快會長大,耳濡目染這樣好的音樂、好的音色,他們對傳統樂器的判斷標准會更嚴格。將來有這樣苛刻的聽眾在,自然就會有更好的演奏家,作品和演奏的水平會越來越高。
因為熱愛,所以不需要刻意去堅持。
“拍視頻入不敷出是肯定的,但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大家一起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作品上線之后還能獲得很多贊譽和喜愛,這才是我們最開心的地方。”在自得琴社,每個人都身兼數職。唐彬除了擔任創作、改編指導,還身兼攝影、燈光、剪輯多重角色,視頻拍攝的化妝、服裝、道具、后勤等,也由樂隊成員協力配合完成。名氣大了,一些商業平台開始拋來橄欖枝,“做喜歡的事還能獲得收益,這簡直太快樂了。”唐彬說。
體現中國民樂蘊含的精致、優雅、華麗、和諧,也符合中國人的審美,“古畫”視頻從國內火到海外,自得琴社也完成了多次中國民樂的“破圈”,讓越來越多“圈外人”看到了中國民樂的美好,而跨越國界的文化認可,更讓他們有成就感。如今,在各大網絡平台,自得琴社已經累計有近百萬的粉絲量。
在海外,一些網友義務為他們的視頻做字幕,一名日本網友的留言“老師,你回來了”讓唐彬熱淚盈眶。“其實我自己有明顯的感覺,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了解越來越多了。”唐彬說,琴社剛成立的時候,來學琴的都是中老年人,現在的學員裡,除了60多歲的老人,也有十幾歲的初中生。
這個變化,讓唐彬看到了古琴的未來。(吳曉東)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