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大理州永平縣樹立“不謀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謀全局”的工作理念,深入實施黨建與民族團結進步“雙推進”,通過高寒特困山區村(龍街安吉)、直過民族村落(杉陽金竹塘)脫貧發展等生動實踐,引導各族群眾牢記囑托,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
依托烈士陵園、英雄紀念館、滇緬公路紀念館、博南古道博物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等教育基地,該縣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各行各業、中小學校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圍繞“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組織開展演講、征文、攝影等系列主題活動,不斷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創建工作啟動以來,永平縣通過制作大型戶外廣告、宣傳展板,發放宣傳手冊、知識讀本等形式,廣泛宣傳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在“永平之聲”“永平先鋒”等媒體開設專欄,宣傳經驗做法和工作成效。截至目前,全縣累計開展各類宣傳活動120多場次,發放宣傳材料2萬多份,張貼宣傳標語8000余幅。
弘揚優秀文化 匯聚合力抓創建
近年來,永平縣立足當地實際,通過深挖飲食文化、保護非遺文化、繁榮民族文化,匯聚各民族共創共建的工作合力。
以苗族原生態歌舞、傈僳族割繡等為重點,永平縣加大對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和開發,成功申報龍街鎮安吉村民族民間歌舞(苗族歌舞)之鄉、永平傈僳族打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44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67人,命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8個。
此外,該縣創作並推出彝族山歌《宰羊調》、白族舞蹈《心肝票》等一批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挖掘整理的苗族原生態歌舞《嘎蒙卡兜》榮獲第十屆中國藝術節舞蹈類“群星獎”。成功舉辦四屆以“千古博南·味道永平”為主題的雲南·大理永平博南文化節,利用南方絲綢之路高峰論壇、書畫攝影展等廣泛宣傳和推介永平。曲硐村、花橋村、杉陽村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曲硐村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注重示范帶動 激發活力抓創建
永平縣把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創建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抓,按照“示范引領、典型帶動、全面推進”的創建思路,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通過建強支部班子、用好黨員隊伍,示范帶領廣大群眾參與創建,扎實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進機關、進企業、進社區、進鄉鎮、進學校、進宗教活動場所、進軍(警)營“七進”活動。
多年來,永平縣探索出曲硐村 “支部定制度、協會推落實、能人助治理”,古富村“黨建+民族團結”促示范創建等經驗做法,形成了黨組織引領下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創建的良好工作格局。
永平縣全縣35名縣處領導挂鉤38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點,著力打造可復制、可推廣的示范典型。2015年以來,全縣累計實施2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鄉(特色集鎮)、12個示范村、10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1個世居少數民族特色示范村項目。2016年永平縣被大理州委、州政府命名為全州“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縣”,全縣65家單位被命名為州級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單位。
此外,永平縣還將民族理論政策納入各級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干部教育培訓內容,結合脫貧攻堅組織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月”“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民族團結你我同心”等活動,按季度召開專題會議研究解決影響民族團結的問題,共同探索各族群眾團結發展的“新路徑”。(劉奕)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