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劇中的宋仁宗
《清平樂》劇中的劉太后
古裝劇《清平樂》正在熱播,全劇對北宋仁宗朝的家國故事進行了近乎全景式的演繹,而開篇幾集則圍繞著仁宗找媽媽展開。從元朝至今,由仁宗尋母演繹出來的“狸貓換太子案”,幾乎家喻戶曉。
故事是這樣講的:宋真宗趙恆的劉妃和李妃幾乎同時懷孕,為爭奪皇后之位,劉妃讓宮女用剝了皮的狸貓換走李妃剛出世的孩子,還要將孩子勒死。宮女不忍,把孩子送給八賢王撫養。真宗認為李妃生下妖孽,將其打入冷宮,劉妃升位中宮。但劉妃兒子不久夭折,真宗無嗣,就立八賢王之子——即李妃兒子為太子,並由劉妃撫養,故太子一直把劉妃當作生母。劉妃為絕后患,進讒言讓真宗賜死李妃。太監們設法救出李妃,送到陳州生活。多年后,太子即位,是為仁宗。李妃巧遇在陳州放糧賑災的包拯,高聲喊冤。包拯經過偵訊,終使沉冤昭雪,仁宗李妃母子相認,從此在皇宮安享天倫之樂。
以上只是故事。“狸貓換太子”的真相,雖非戲中那麼荒誕不經,情節卻更加曲折離奇。
劉妃是四川人,出身寒微,身世不明。根據學者考証,《宋史·后妃傳》中關於劉妃顯赫家世的記載純屬偽造。劉妃早年流落街頭,撥鼓賣藝,嫁給同鄉銀匠龔美。龔美后來到東京謀發展,因打造銀器手藝出眾,得到當時還是襄王的趙恆賞識。五代十國和北宋初期,有“蜀出才婦”之說,趙恆亦傾心於蜀地女子,曾對龔美言“蜀婦人多材慧,汝為我求一蜀姬”。龔美為圖富貴,竟把自己妻子獻給了趙恆。
趙恆“見之,大悅,寵幸專房”。此事不久就被父皇太宗得知,太宗認為趙恆身為皇子,卻與賣藝女子交往,折損皇家顏面,遂強令趙恆將劉妃趕出王府。然而,趙恆一直對劉妃舊情不忘,十年后,趙恆即位,將劉妃接入宮內。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十二月底,真宗又突破大臣的重重阻力,強立已經43歲的劉妃為皇后。
真宗之所以如此大費周章,除對劉妃的一往情深外,更深層的原因,恐怕是想借此打破北宋建立以來,北方將門之女對中宮后位的壟斷,借助劉妃蜀人的身份,拉攏朝中南方士人官員,制衡長期把持朝政的北人集團,從而實現對朝廷全局掌控。
而劉妃本人的才干,也符合真宗對其政治助手的定位。她“性警悟,曉書史,聞朝廷事,能記其本末”,不僅通曉文史知識,還頗有政治見地,“真宗退朝,閱天下封奏,多至中夜,后皆預聞”,經常在退朝后幫助患有中風、身體虛弱的真宗處理政務。因此,無論是在感情上,還是政治上,劉妃在真宗心中的地位遠非李妃可比。
李妃是杭州人,宮女出身,比劉妃小18歲,在劉妃剛入宮時,被指派給劉妃做侍女。有一次真宗去劉妃處過夜,李妃被指定侍寢,遂有身孕,生下趙禎。劉妃一直不能生育,就把李妃之子據為己子,由她和真宗的另一寵妃楊淑妃共同撫養。趙禎一直尊劉妃為“大娘娘”,稱楊淑妃為“小娘娘”。
鑒於當時李妃是劉妃房內侍女的身份,以當時的政治眼光而言,此舉並無太過不妥。且李妃地位低下,對劉妃的奪子行為根本不敢反對,遑論去爭奪皇后之位。所以,劉妃根本無需費盡心機去搞“狸貓換太子”那一套,直接拿來就是。
因誕下皇子,李妃受封為崇陽縣君,后又為真宗生下一女,雖不久夭折,但她也得以進位才人,進入嬪妃行列。在真宗后期,李妃升為婉儀。
趙禎后來成為真宗唯一長大成人的兒子,遂被立為太子。乾興元年(公元1022年)二月,真宗駕崩,遺詔“尊后(劉妃)為皇太后,軍國重事,權取處分”。13歲的太子趙禎即位,是為仁宗。李妃受封順容,赴真宗陵寢永定陵守陵。劉太后臨朝稱制,代替仁宗處理軍國重事,“號令嚴明,恩威加天下”,長達11年之久。
在此期間,李妃一直不敢與已是官家的兒子相認,生性“寡言”的她雖又進位宸妃,但“嘿處先朝嬪妃御中,未嘗自異”,默然以真宗未亡嬪妃自居,不敢泄露本人是官家生母的隻言片語。個別知情人“畏太后,亦無敢言者”。仁宗盡管為九五之尊,卻生而不知其母,“終太后世,仁宗不自知為(李)妃所出也”。
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46歲的李妃默默去世。劉太后和仁宗、宰相呂夷簡討論治喪事宜。劉太后原本“欲以宮人禮治喪於外”,想按照宮女的規格將其草草發喪。但知曉李妃與仁宗母子關系內情的呂夷簡“奏禮宜從厚”,強烈要求厚葬。聽聞此語,劉太后大驚失色,“遽引帝起”,趕緊拉著仁宗走開,生怕仁宗聽者有意。
稍后,劉太后又“獨坐帘下”,單獨召見呂夷簡,裝聾作啞地問道:“一宮人死,相公雲雲,何歟”,只是死了一個宮女,何必在喪儀上如此隆重。呂夷簡回答,“臣待罪宰相,事無內外,無不當預”,臣身為宰相,宮內宮外的事都知道一些,還是要管一管的。
劉太后從這句話確認呂夷簡已然知道內情,不再打馬虎眼,而是怒斥道“相公欲離間吾母子耶”,你這是在挑撥我們母子感情!呂夷簡從容回話,太后“不以劉氏為念,臣不敢言﹔尚念劉氏,是喪禮宜從厚”,如果您不管族人,那臣無話可說﹔如果您不想劉家被清算,那必須厚葬。
聽出呂夷簡弦外之音的劉太后幡然醒悟,同意厚葬。因李妃出身宮女,不能按照高級嬪妃規格下葬,呂夷簡就採取折中辦法,用一品大臣的高級禮儀厚葬,並穿皇太后禮服入殮。呂夷簡還特意交代治喪官員在棺內裝滿水銀,確保李妃遺體能夠長期保存。
以劉太后和呂夷簡的政治修為,都知道紙包不住火,仁宗總有一天會知道身世真相。到那時,劉太后家族及其所重用之人必然要面臨仁宗的雷霆之怒,二人必須提前留好退路。
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三月,65歲的劉太后去世。仁宗“號泣過度”,楊淑妃不忍見其痛苦傷身,就勸仁宗,“此非帝母,帝自有母,宸妃李氏已卒,在奉先寺殯之”。四月,燕王,即《清平樂》劇中的八大王——戲劇“狸貓換太子”中的八賢王原型趙元儼又告訴仁宗,“陛下宸妃所生”。得知真相的仁宗“號慟頓毀,不視朝累日,下哀痛之詔自責”,追尊李妃為皇太后。
當時有傳言說李妃是被劉太后所害。重新改棺安葬時,仁宗見母親因為水銀的保護,面容完好,“玉色如生”,且著皇太后冠服,才嘆道“人言其可信哉”。幾天后,仁宗雖將劉太后生前重用的呂夷簡、晏殊等人全部貶官出京,但並沒有繼續無情打擊﹔對劉太后族人亦是不予追究,反而更加厚待。呂夷簡之前的遠見和布置,終於起到了一定作用。
必須指出的是,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仁宗追封生母李妃為皇太后時,包拯已辭官回鄉,正在老家侍奉雙親,根本不可能參與其中。戲劇“狸貓換太子”之所以附會到包拯身上,顯然是因其在民間傳說中的“包青天”形象所致。(吳鵬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博士)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