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文山:唱響民族團結進步之歌

2020年04月25日08:37  來源:雲南日報
 
原標題:文山:唱響民族團結進步之歌

“咚、咚、咚!”“銅鼓之鄉”雄渾的銅鼓聲,是百年前邊疆各族群眾英勇抗擊侵略者的記憶﹔“同守邊關一家親,共筑邊疆一條心”是今天文山各族人民在奮進路上凝聚起的共識。

爭創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11個世居民族用家國情懷詮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並將其轉化為文山力量和文山智慧,融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之中。

全員參與 高位推動

文山州始終堅持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為重要的政治任務。2019年初,州人大通過《關於把文山州建成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的議案》,以法定形式高位推動,舉全州之力開展創建工作。

聚焦脫貧攻堅,以老山精神、西疇精神為引領,全員參與,全民共享,全力打造文山三七、坡芽情歌、銅鼓文化等地域文化品牌。

進鄉鎮、進社區、進機關、進企業、進村寨、進學校、進軍營、進宗教活動場所——“九進九創”的載體創新,推進了各民族間多層次、多形式的走動互動,鞏固和發展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使各民族同呼吸、共命運,手拉手、心連心的氣象蔚然成風。

各美其美 美美與共

丘北縣4A級普者黑景區仙人洞村,因《爸爸去哪兒》的錄制名聲大振,大熱連續劇《三生三世十裡桃花》在該村的實地選景拍攝,更大大提升了當地美譽度和旅游品牌價值。

仙人洞村更是民族團結進步的模范。這裡聚居著彝族(撒尼支系)群眾196戶980人,村裡舉行彝族篝火晚會、荷花宴、挖藕和打魚等民族活動時,經常邀請附近的苗族、壯族、瑤族群眾參加。周邊苗族“花山節”、壯族“祭龍節”、瑤族“盤王節”等節慶活動舉辦時,也邀請仙人洞村的群眾參加。

這是文山州11個世居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個縮影。各種文化習俗交融並蓄,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形成了文山璀璨多姿的地方文化,成為滋養各族兒女的精神沃土。

在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中,文山州積極探索創建形式,不斷豐富創建載體,實施了文山百色共創跨省沿邊連縣民族團結進步聯盟、文山三七民族醫藥產業聯盟、文山民族學會聯盟的創建,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帶動各族群眾增收致富。

“西疇精神” 遍地開花

搬家不如搬石頭,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辦法,干才有希望。起步於上個世紀90年代的“西疇精神”,創造了石漠化治理的獨特模式,更找到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成功路徑。

從修路保通轉向路面提檔升級,實行群眾主動、精神鼓動、干部帶動、黨政推動的“四輪驅動”﹔從單一溫飽村、小康村轉向美麗鄉村,推行宜居、宜游、宜業“三宜”新村建設……

今天,“西疇精神”在文山州已經遍地開花,成為文山州經濟發展的原動力。2019年,文山州地區生產總值創新高,加入“千億元俱樂部”,增速達到10.1%,領跑相鄰的紅河州、曲靖市、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和貴州省黔西南州四個州市,與西雙版納州並列全省第3位。

美好生活 共同創造

曾被十裡八村稱為“懶漢”的馬有福,搬到了硯山縣八嘎鄉易地扶貧搬遷點竜所新街,做起了餐館“小老板”。之前,他的生活過得很貧困,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政策,馬有福住上了新房,對生活有了新的向往。

近年來,文山全州共投入各類扶貧資金228.91億元,堅持把發展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根本途徑,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採取直接幫扶、委托幫扶、股份合作等方式,探索實施科技帶園區、園區帶企業、企業帶基地、基地帶農戶“四帶一聯”做法,破解“精神貧困”障礙,創造勞動致富條件,扶持幫助貧困群眾激發內生動力,奮力斬斷窮根,摘掉窮帽子,用實干創造美好生活。

438公裡的邊境線上,家園建起來、生活好起來、腰包鼓起來、臉上笑起來、胸脯挺起來,文山州各族群眾過上了更加美好的日子,中華民族的自豪感體現得淋漓盡致。

美麗的村庄,家家戶戶飄揚著五星紅旗,這是“感恩共產黨!我愛你中國!”的質朴表達。

文山,正用一點一滴的實干,書寫著民族團結進步的新篇章。(記者 張登海 普騰中木 陳柏宇)

(責編:薛丹、徐前)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