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東縣大街鎮在者干河谷地帶發展的冬農馬鈴薯產業,今年收獲2.1萬噸左右,收入突破6000萬元。
聚焦精准要義,入戶圍繞“兩不愁三保障”標准開展民情貧情摸排調查。
景東縣太忠鎮王家村大力發展小香菌種植,2019年培育9萬棒,實現產值300余萬元,並遠銷上海、浙江市場。
截至2020年4月,上海市金山區共幫助景東縣培訓貧困勞動力就近就業1736余人,直接轉移到金山區就業312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83人。
紅色志願服務隊參與困難群眾農危改、人居環境提升和美麗家園建設等。
“兩山逶迤三水秀。”景東彝族自治縣位於滇西南中部,坐落在無量山、哀牢山兩山和瀾滄江、川河、者干河三水之間,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景東縣委、縣政府以高度的政治自覺和責任擔當,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脫貧攻堅的重要論述為指導,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緊扣“兩不愁三保障”標准,按照中央和省市的要求和部署,創新攻堅方式,做實“五強五力”工作,即:強產業,厚植綠色發展支撐力﹔強引領,提高基層組織戰斗力﹔強協同,提升全面幫扶協作力﹔強服務,構筑就業機制保障力﹔強意識,激發群眾創造內驅力,走出一條包括生態扶貧、黨建雙促、消費扶貧、就業扶貧和內驅扶貧在內的精准脫貧路子。2014年以來,全縣累計投入脫貧攻堅資金56.38億元,實現全部110個貧困村脫貧出列,17433戶62404人脫貧退出,貧困人口減少到1375戶3895人,貧困發生率由22.34%降至1.31%。目前全縣正全力推進脫貧摘帽,打好收官之戰。
強產業,厚植綠色發展支撐力,走出生態扶貧路子
“景東是我省唯一一個擁有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無量山、哀牢山)的縣,最大的資源優勢在於以無量山、哀牢山和瀾滄江、川河、者干河構成的綠色生態。”縣長胡其武介紹,歷史上,景東人就有保護生態、愛護環境的文化傳統。陳列於縣城內文廟的“鄉規民約碑”“封山育林碑”都明確記載了“毀林”“縱火焚山”“封山入林混砍”等處罰條款。如今,這一文化傳統匯入了綠色發展的時代潮流,煥發出嶄新的生命活力。
積極實踐和創新生態扶貧模式,用好生態優勢、做好綠色文章。通過有序推進“雙考核”和“四結合”措施,即:在全國全省率先開展綠色經濟考核,強化脫貧攻堅責任考核﹔把扶貧開發實踐與發展綠色生態產業、實施生態保護工程、實施生態補償、開發生態崗位有機結合起來,大力發展生態產業、壯大生態經濟、改善生態民生,走出了一條從靠山吃山到愛山護山,再到如今育山富民的生態扶貧路子,實現脫貧攻堅與生態文明“雙贏”,讓“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相得益彰。
把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建設厚實的扶貧產業集群。景東緊緊圍繞我省提出的打造世界一流“三張牌”目標,結合自身生物多樣性特點,提出“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發展思路,著力構建從山區到河谷、從樹梢到林下、從種植到養殖、從畜牧到漁業、從大春到冬農豐富、立體、融合的農特產業支撐體系。從大街鎮三營村千畝有機櫻花茶園到者干壩裡熱火朝天的冬農產業開發,從太忠鎮遍布山坡的核桃林到黃草嶺長滿路邊的花椒樹,從山坳裡的無量山烏骨雞養殖基地到村組合作建設的生態牛養殖棚,景東縣生態產業蓬勃發展、多點開花,初步形成“一鄉一業、一村一品、一組一特”的扶貧產業集群,基本實現“家家有增收項目,戶戶有脫貧門路”。
既要生態美也要生活美,把綠色發展的潛力轉化為群眾脫貧致富的動力。如今,隨著綠色發展理念的深入人心,更多群眾參與到保護生態促進發展的行列中來﹔同時,縣裡統籌加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力度,突出抓好品牌打造、科技運用、產銷對接等方面,讓優質的農產品走出“山門”,讓良好的自然生態吸引來更多游客,實現生態價值多元化。在太忠鎮王家村,浙江大學定點幫扶通過科技轉化的生態小香蕈栽培示范基地初具規模,小香蕈如此受人追捧,不僅在於其有可觀的產值:一個大棚可栽培1萬棒菌棒,半年不到的時間即可實現30多萬元的產值﹔也在於其生態友好的生產方式:佔地面積小,基地位於哀牢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紅線之下,菌棒所用材料為桑樹廢料,可實現循環利用。
強引領,提高基層組織戰斗力,走出黨建雙促路子
“村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村子強不強,要看‘領頭羊’”。脫貧攻堅的重點難點在貧困鄉村,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充實貧困地區扶貧隊伍,發動鄉村能人帶頭脫貧,提高基層一線扶貧發展的戰斗力至關重要。
黨建扶貧雙融合、雙促進。首先是結合黨支部規范化建設達標創建工作,推動基層黨建工作均衡發展、齊頭並進,不斷提高黨的基層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其次是將黨建工作同業務工作通盤考慮,統籌好黨建工作與其它重點工作,把主題教育、“兩學一做”、黨員教育管理等貫穿於脫貧攻堅始終,真正達到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再次是在業務工作中檢驗黨建工作成效,以促發展的作為和成效論英雄,以發展的成果來檢驗和評價黨建工作,注重在脫貧攻堅基層一線培養鍛煉黨員干部。
實地調研發現,縣內很多脫貧工作較為出色的村組,背后都有一個強有力的基層黨組織,處處活躍著黨員干部的身影。在大街鎮塘坊村,村“兩委”牽頭成立了景東縣康庄牛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採用“黨組織+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吸納242戶貧困戶入社,並為入社貧困戶提供養殖技術培訓、務工就業、土地流轉、發放養殖種牛、集中飼養、收購青飼料、保底收購肉牛等服務。2019年,合作社給入社貧困戶僅分紅收入就達14.8萬元,為242戶貧困戶實現持續穩定收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用好用活“五支隊伍”,鍛造“扶貧鐵軍”。一是選優配齊村“兩委”班子,提升村干部待遇,激勵村干部堅守陣地、擔當作為。二是增強駐村工作隊力量,充實省、市、縣駐村工作隊員944名,實現166個行政村有駐村第一書記和幫扶單位,每個行政村不少於5名駐村工作隊員。三是搭建駐組幫扶網格員隊伍。按每個網格員負責1~2個村民小組,確保全縣每個村民小組都有一名干部駐點。四是建立村民小組脫貧工作委員會隊伍。目前,全縣成立村民小組脫貧工作委員會2310個,委員7958人。五是打造各級挂鉤幫扶隊伍,實現所有村和建檔立卡貧困戶挂包幫扶全覆蓋。
強協同,提升全面幫扶協作力,走出消費扶貧路子
景東的脫貧工作牽動著黨中央、國務院和社會各界的心,浙江大學、上海金山區、雲南省司法廳、雲南交通運輸職業學院等單位與景東縣建立了脫貧幫扶關系,給景東脫貧發展帶來了諸多可能和希望。
自國務院辦公廳出台《關於深入開展消費扶貧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指導意見》以來,景東縣用好用活定點幫扶及東西部協作幫扶機制,共同調動優勢資源,積極探索科技+產業+消費有機結合的消費扶貧路子。一是依靠科技力量,與浙江大學合作推進首席專家制度,發揮專家研究專長,定期前往景東開展科技攻關,在野生食用菌和靈芝等農特產品的科技成果轉化運用上取得突破﹔二是做精生態產品,探索“種雞培育—集中育雛—生態放養”的烏骨雞養殖新模式,指導從茶園管理、加工工藝、品質控制等全方位提高普洱茶制作水平,引進上海泉赟、真芝寶等龍頭企業,把生態優勢與東部沿海消費市場有效銜接,把特色農業產業的發展潛力轉化為老百姓增收致富的發展動力﹔三是找准消費市場,完善農產品產銷對接機制,著力拓寬銷售渠道,打通生產、流通、消費環節,實現景品出滇、東入滬浙。2019年,消費扶貧達0.8億元。
在消費扶貧模式帶動下,景東縣相關龍頭企業擴大生產、打響品牌,農戶增收受益,農特產業轉型升級、發展迅速。2019年,太忠鎮王家村等地正式產業化推廣種植菌棒數量達9萬余棒,產值超過300萬元,帶動50余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戶均增收4000余元。景東綠寶靈芝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靈芝面積100余畝,產銷靈芝等食藥用菌產品200多噸,總產值1500余萬元。在浙江大學茶產業首席專家帶領下設立並推廣的“小微茶葉初制所”讓受益農民純收入增加64萬元,戶均增收8000元。景東烏骨雞出欄337萬羽,比浙大定點扶貧前的2012年末提高200%以上,實現產值2.7億元。
強服務,構筑就業機制保障力,走出就業扶貧路子
就業是脫貧的重要路徑。但對貧困群眾而言,就業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比如轉移就業意願不強、缺乏就業路子、勞動技能不足、在勞資關系中比較弱勢等。針對這些現狀,景東縣緊盯就業難、難就業、就業跟蹤服務不到位等就業扶貧“老大難”問題,積極摸索,大膽實踐,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而又很接地氣的就業扶貧“景東方案”,即堅持“培訓一人、轉移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理念,以技能培訓激發內生動力為基礎,以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為核心,以脫貧摘帽、增收致富為目標,搭建轉移就業平台,用好東西協作機制,對就業群體實行“動態管理”,在就業方式上提供“選擇題”,讓就業服務實現“扶上馬再送一程”,通過勞務協作輸出、產業發展吸納、鼓勵靈活就業、自主創業帶動等方式,助力農村貧困勞動力實現就業發展。
2016年以來,實用技能技術培訓和引導性培訓建檔立卡勞動力5.98萬人次,有培訓意願的建檔立卡勞動力實現了培訓100%覆蓋,建檔立卡勞動力轉移就業2.50萬人次,實現務工收入3.68億元,務工人員人均收入達1.47萬元。
強意識,激發群眾創造內驅力,走出內驅扶貧路子
“農戶解困”效果明顯。“農戶解困”以“六強六解”為主要內容,即:讓廣大農村群眾強政策掌握,解法律法規意識淡薄和政策不清之困﹔強收入支撐,解產業基礎薄弱和收入不穩之困﹔強集體意識,解本位主義嚴重和自我管理不強之困﹔強動力激發,解等靠思想嚴重和內生動力不足之困﹔強習慣養成,解家居環境不好和生活習慣差之困﹔強風尚樹立,解家庭美德不牢和誠實守信不足之困。通過這“六強六解”,極大地鼓舞了群眾實現脫貧的信心、參與脫貧的積極性、奮斗脫貧的精氣神。
“小手拉大手”漸成風尚。為有效解決農村人居環境差、群眾良好生活習慣養成難這一“眼球性”突出問題,景東抓住“學生帶動家長,家長改變村庄”這一重點,“以學生為小基點,撬動大社會”的模式,在全縣139所中小學校(幼兒園)中開展“小手拉大手”活動,全面推動農村環境衛生由“臟亂差”向“潔淨美”轉變,群眾生活習慣養成由偶發性向常態化轉變,賦予學校與家庭交流互動新內涵,走出了一條“教育一個學生,帶動一個家庭,影響一個村庄,覆蓋整個社會”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之路。走進文龍鎮龍街村那太田村民小組,處處村道干淨,家家庭院整潔,路兩旁的脫貧攻堅宣傳壁畫分外顯眼,“物質上要脫貧,精神上也要脫貧,自家小孩帶著做,大人更要行動起來”已經成為村民們的共識。
坐擁無量山、哀牢山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景東資源豐富、潛力無限。脫貧摘帽后,景東的經濟社會發展將邁入新的階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將秉承綠色發展的理念,找准生態優先、產業發展、群眾致富的契合點,特別是隨著‘哀牢山—無量山國家公園’的申報建設、交通等基礎制約瓶頸的改善,以及生態旅游、康養休閑等業態的推進,景東必將厚積薄發、引人矚目,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對於景東未來,縣委書記李春榮充滿信心和期待。
觀察
推動“五堅持五轉變”
有效銜接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
脫貧是鄉村振興的基礎,鄉村振興是脫貧后社會經濟發展的延伸。景東縣將通過“五堅持五轉變”,實現二者的有效銜接,進一步鞏固提升脫貧成效和成色,與全國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一是堅持立足資源特色,推動產業扶貧向產業興旺轉變。進一步做強做優核桃、烤煙、茶葉、蠶桑等傳統產業,做精做特林果、林藥、林畜、野生菌人工種植等新興產業,延伸產業鏈條,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走出一條特色化、科技化、標准化、品牌化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二是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推動人居環境提升向美麗家園建設轉變。繼續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垃圾處理、污水治理,創造干淨整潔的農村生活環境。持續推進村組路、串戶路改擴建和硬化建設,實施路燈亮化工程,完善農村通行和生活相關設施。
三是堅持提振精神面貌,推動文明習慣養成向文明鄉風塑造轉變。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弘揚“尚德崇文、和諧包容”的景東精神,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朴民風。傳承延續好跳菜、殺戲、羊皮舞、刺繡等優秀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以及彝族火把節、農民豐收節等鄉土文化節會,激發鄉村文化活力。
四是堅持突出群眾主體,推動內生動力激發向發展活力煥發轉變。始終把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加強制度建設、政策激勵、教育引導,把發動群眾、組織群眾、服務群眾貫穿鄉村振興全過程。
五是堅持加強基層組織,推動主抓脫貧攻堅向完善鄉村治理轉變。持之以恆抓好脫貧攻堅責任、政策和工作落實,確保“四個不摘”。特別是要為基層留下一支“永不撤走的工作隊”,圍繞規范化、制度化、長效化,切實提升鄉村綜合治理能力和水平。(呂仲先 余國鵬)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