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際權威雜志《細胞》子刊《iScience》以《華南和泰國北部懸棺葬習俗的母系遺傳視角研究》為題發表了我國首篇關於懸棺葬人群的古DNA研究成果。研究結果顯示,昭通懸棺葬人群屬古代百越族群的后裔侗傣語系民族的先民,這標志著昭通“僰人”懸棺葬人群族屬的古DNA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懸棺葬是我國南方的一種古老葬俗,最早發現於大約距今3600年的福建武夷山地區,之后以人群遷徙和流動的方式在福建、江西、廣西、四川、雲南等地傳播。懸棺葬習俗在中國內地最晚的記錄,是昭通市鹽津縣豆沙關的懸棺葬(可能也包括相鄰的四川珙縣麻塘壩懸棺葬遺址),明代末期之后銷聲匿跡。清代以后,泰國、越南、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地區還流行這種葬俗。關於懸棺葬習俗的起源、人群源流、文化傳播和擴散模式、族群歸屬以及與現生人群的關系等,一直存在許多爭議。
為探討這些重要問題,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宿賓課題組副研究員張曉明、博士李春梅、碩士生周亞楠,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吉學平與泰國藝術大學拉斯米·舒孔德教授等合作,利用古DNA分析技術,對來自昭通市威信縣和鹽津縣、廣西百色市華村和泰國邦瑪帕地區,年代在2500年至660年前的人類遺骸樣品開展了線粒體DNA全序列分析。
研究發現,昭通地區的懸棺葬人群母系遺傳世系的遺傳多樣性非常高,而泰國北部懸棺葬人群的遺傳多樣性相對較低,該結果符合懸棺葬習俗在中國南方起源並向南流傳到東南亞的觀點。研究者將遺傳學分析結果與考古學、體質人類學、民俗學和歷史學等的証據相結合,推測懸棺葬習俗約在距今3600年前起源於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百越族群(現今侗傣語系族群的祖先),之后因人群大量遷徙和流動,在華南地區廣泛流傳。大約在2000年前,非常少數的懸棺葬習俗傳承者將該習俗帶到泰國北部等東南亞地區,形成大面積傳播。(記者 蔡侯友 沈迅)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