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脫貧無捷徑,勤勞是根本。在龍陵縣鎮安鎮鎮東村就有這樣一名老黨員,他不等不靠不要,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創造著幸福的生活。
鎮東村地處龍陵縣鎮安鎮東部,在6.88平方公裡的土地上生活著187戶803人,全村耕地總面積926畝。村小、人口少、自然條件差、產業發展困難、群眾收入路子少,是龍陵縣典型的山區貧困村。現年63歲的老黨員石明順是生活在這個貧困小山村裡的一員,也是鎮東村芹菜塘小組的支部書記。“如何更好地增收致富、如何發揮黨員的示范帶頭作用”是裝在石明順心中的“大事”。后來,在村裡的引導下,2010年石明順和妻子建蓋簡易豬場發展生豬養殖,一路走來摸索掌握了適宜當地的能繁母豬、仔豬、大胖豬的養殖方式,每年出售大大小小的生豬60多頭,年均養豬收入達3萬多元。
“一個人的好不算好,大家都好才是真的好。”石明順經常這樣說,也積極落實在行動上。他熱心幫助村民發展生豬養殖,無私地將自己掌握的方法告訴周圍的群眾,群眾有什麼困難,他能幫的盡量幫、能做的盡量做。“喂,你家的豬怎麼了?喘?我現在炒著菜,等我鏟起菜,就過來幫你家打豬針。”正是早飯時間,石明順毫不猶豫,放下鍋鏟,找好藥品和器材,就急急忙忙地前往需要幫助的村民家中,而這樣的情形已經是石明順的常態。
在帶領村民走好養豬路的同時,石明順表示自己既是小組的分支部書記,又是小組長,自己要先把自己的干好、搞上去,群眾才會跟著干,才會起到帶頭作用。於是石明順又先行先試,開始在自家豬場附近發展種植重樓、草果、石斛、菊花、蘭花等,每天起早貪黑地“泡”在養豬場上和種植地裡。問及老人家的想法,他這樣說道:“趁自己還能動,就盡力地去做。致富是苦干出來的,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不管干什麼產業都是要自己去創造,自己去干。”
因此,每天天蒙蒙亮,石明順就起床喂豬,然后在豬場附近的種植園裡薅草、培苗、澆水,一直忙碌到傍晚。在精心發展養殖、種植的同時,石明順還從2014年開始做了一本“明白賬”,他說做什麼都要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不能稀裡糊涂。“明白賬”裡詳細記錄著每一年種植、養殖的收入和支出,是老人家一路走來的致富痕跡。村裡和駐村隊員也經常到家中關心了解他和村民的發展情況。翻開“明白賬”,石明順認真地計算著:“1頭、2頭……64頭、65頭、66頭,今年以來,已經出售了大豬小豬66頭,獲得收入26516元。蘭花,510元的一次、300元的一次、重樓2斤300元……種植總計是19637元。”
石明順的收入他從來沒有藏著掖著,他經常勉勵鄰裡好好發展,並用自己的收入以身說法。這天,鄰居閆永芳又賣了1頭大胖豬,有了5460元的收入,還有4頭小豬長勢正好。其他村民也趁著這久豬價正好,已經陸續出欄了許多胖豬。石明順打心眼裡為大家感到高興。
村民楊金美家也養著1頭老母豬和5頭小豬仔,還有3頭胖豬,她也在自家園地裡栽種了重樓、茶苗、草果、紋黨參等,發展勢頭不錯。楊金美高興地說:“石組長這個人,他既懂養殖,又懂種植,他帶動了大家發展。平時我們要打豬針,需要什麼請到他,他放下活計就來幫我們,他很熱心。現在不僅他一個人搞得好,還帶動了我們大家一起好好地搞。”
如今,石明順仍然在致富路上奮力前行。村裡也順勢引導,充分發揮“一名黨員、一面旗幟”的示范引領作用,全村的老黨員們都積極發揮著自己的余力余熱,一個也沒閑著。鎮東村黨支部書記董詩相說:“像我們村類似於石明順這樣的老黨員,都立足他們自身的實際,從不同的角度發揮著作用。石明順主要從科技示范和養殖種植當中起到示范作用,服務於群眾。又類似於其他的老黨員,他適合打掃衛生的,他就帶領群眾打掃衛生,維護村寨的形象﹔另外一些老黨員他又從道德模范、帶頭執行村規民約等等方面來做。”(徐靜)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