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20年代,科學家在贊比亞布羅肯山(現稱卡布韋)一處未定年的洞穴沉積物中,發現一種關鍵的非洲古人類的頭骨化石,其年代備受學界關注。
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在近百年前便首次對該化石進行了描述,其最新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說,現在最新的測年結果顯示,該化石有29.9萬年的歷史,此次測年結果有助於確定這塊布羅肯山頭骨在古人類演化圖譜上的位置。
Gran Dolina保留了更新世人類種群的記錄(版權Prof. José María Bermúdez de Castro)。 《自然》供圖 攝
據《自然》提供媒體新聞稿介紹,布羅肯山頭骨是1921年的一次金屬礦挖掘中,在一處洞穴沉積物中發現。它原本被認定為一種新物種——羅德西亞人,但是近來被劃歸為海德堡人——一種來自歐洲和非洲的中更新世人種。測定布羅肯山頭骨的年代,一直是一項挑戰:因為當初它所在環境的沉積物已不復存在﹔化石樣本本身包含高濃度重金屬,導致極難使用放射性測年法。因此,該頭骨年代此前也一直存有爭議,部分研究人員認為它有50萬年歷史。
研究論文通訊作者、澳大利亞昆士蘭格裡菲斯大學雷納·格倫(Rainer Grün)和英國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克裡斯·斯特林格(Chris Stringer)等通過分析布羅肯山頭骨被發現第二天在相同地區發現的其他人類遺骸化石(包括脛骨和股骨碎片),以及分析近期在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發現的、研究人員在上世紀20年代從頭骨上直接刮下來的物質,他們得出研究結論指,布羅肯山頭骨約有29.9萬年的歷史。
研究人員稱,布羅肯山頭骨的最新成果表明,與歐洲和亞洲相似,中更新世的非洲同時期可能存在多個古人類譜系,海德堡人/羅德西亞人或許不能可信地代表人類自身物種的最后共同祖先。
一顆先驅人的牙齒經過了古蛋白分析(版權 Prof. José María Bermúdez de Castro)。 《自然》供圖 攝
《自然》同期還發表“從牙齒看人類面部的演化”研究成果論文稱,早更新世(約250萬-77萬年前)古人類物種(如先驅人)和之后古人類之間的關系,一直存有爭議。對此,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弗裡多·韋爾克(Frido Welker)和恩裡科·卡佩裡(Enrico Cappellini)等,從來自西班牙阿塔普埃爾卡的先驅人(94.9萬-77.2萬年前)和格魯吉亞德馬尼西的直立人(約177萬年前)的臼齒牙釉質中獲得一些蛋白質進行研究。
他們對來自先驅人的古蛋白序列進行系統發育分析,確定先驅人是后來中晚更新世古人類(如現代人類)一個關系緊密的姐妹譜系,認為尼安德特人頭骨的形狀代表一種衍生型而非原始型。這一研究結果,為認識先驅人和其他古人類的演化關系提供了新見解。(孫自法)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