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流一物:銅鏡說,中國大寧

2020年04月03日09:56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銅鏡說,中國大寧

  文物:“中國大寧”鎏金銅鏡

  墓葬年代:西漢后期

  出土地點:湖南省長沙市伍家嶺

  保存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

  東漢“中國人民”銅鏡,武漢博物館藏。

  “中國大寧”銅鏡銘文局部。無獨有偶,廣西的一面東漢銅鏡上也曾寫出“中國大寧”。

  明月掌上寒,團團復皎皎。鏡子是個神奇的東西。人攬鏡自照,可看著鏡中老翁,又憶起舊朱顏來,生出年華流逝的感嘆﹔扣下鏡面不再去看,它卻用背面示以四方、天下,替遠人訴說“見日之光,長毋相忘”,此中盡是時空的羈絆。

  四千年前齊家文化的銅鏡背面便飾有七角星紋,大概聖人觀象制器,以圓鏡“光象日月”,早有深意。“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古往今來,芸芸眾生都以鏡借日月光自照,個體與眾生、自我與天下的諸多節點,便因此聯結在了一起。

  ----------------

  一件古代日用器僅有使用功能嗎?漢代銅鏡的回答方式極其巧妙。

  鏡子原本的作用是照形。借助光的反射,平滑的鏡面能映照使用者的形貌,達到自我觀看的目的,因此被視為古代銅鏡的正面。而在鏡子的背面,除了輔助照形的結構外,通常飾有浮雕圖像。這些圖像便成為人們日常觀看的另一種對象。

  西漢時,中國人沿用已久的銅鏡發生形式上的嬗變,裝飾紋樣別開境界,文字也不時被措置其間。銘文與紋飾一同制作,構成了圖像的整體。它們如同器物訴說的話語,使我們聽到了銅鏡被賦予的復雜意義。

  認識銅鏡,在翻轉之間。今人更多留心鏡背。

  湖南長沙自戰國以來即富產佳鏡。1951年秋至1952年春,長沙北郊的考古工作並不起眼,發掘中獲得的一面鎏金銅鏡卻登上歷史的前台。銅鏡出自西漢后期一座規格居墓群上等的墓葬,主人應生活於長沙國或新莽時的填蠻郡,姓名不詳。今天看來,在數量巨豐的漢鏡中,這面鏡子制作精良,但採用的是當時流行的圖像模板,內容和風格本不足以稱奇。其之所以贏得世人矚目,緣於銘文中不同一般的“中國大寧”四字。

  我們的觀察不妨從銘文開始。該鏡銘文布於外圈,篆體陽鑄,順時針排列,鄰字上下相接,共計52字:“聖人之作鏡兮,取氣於五行。生於道康兮,咸有文章。光象日月,其質清剛。以視玉容兮,辟去不祥。中國大寧,子孫益昌。黃裳元吉,有紀綱。”

  漢代銅鏡的銘文多作吉語,頗具模式化特點。這段話恰恰概括了當時人造鏡的普遍思維,容納了關於銅鏡多重功能的解釋。光亮、堅硬的鏡子非但可以“視玉容”,而且能夠“辟去不祥”。何謂“辟去不祥”,后文提到,不僅是使用者家庭美好,還包括“中國大寧”,乃至萬物合序“有紀綱”。這等寶器,即便死亡也不能令主人割舍愛戀。

  類似的祝福我們時常能從漢鏡上找到,引人注意的是“中國”的用法。

  與西周何尊銘文裡的“宅茲中國”不同,這裡的“中國”指漢帝國,地域已不局限在洛陽或狹義的中原。《史記》《漢書》皆有“中國一統”的說法,長沙雖遠居南土,當然也屬於中國。

  另外,武漢博物館收藏的一面東漢銅鏡寫有“青蓋作鏡四夷服,多賀中國人民富,雲雨時節五谷熟。”這段話猶如“中國大寧”的擴寫,強調制鏡與天下、以及百姓吉利之間的聯系,其“中國人民”在類似的鏡銘裡一般寫作“國家人民”。

  “中國”“國家”等概念的趨同,緣於漢代長期穩定、四海人心空前聚攏。正因為如此,在漢鏡流布的同時,它們所承載的共同夢想也行之千裡。

  那麼,銅鏡又何以具備超出實用性范疇的魔力呢?

  據“中國大寧”銅鏡的銘文,賦予其超自然力量的,是來自“五行”的“氣”。至此,我們將目光向鏡子的中心移動。不難發現,陰陽五行觀念以具象的方式反映在圖像裡。紋飾位於銘文帶內側,以“博局紋”作為主體框架。博局,即博戲之局,原本有內外兩重方框,這裡為適合鏡子的形狀而作內方外圓的格局。中心的鏡鈕呈半球狀,原本指示四方的鈕座花瓣為了配合方框而轉向四隅。方框外側的一圈圓軌不見於真實博局,但串聯了博局紋的四個圓點,較為醒目。

  其他圖案都以繁密的陽鑄細線構成,將十多個神靈和雲氣巧妙地穿插於以上圖案的空隙。有的神靈相貌十分怪異,例如,靠近鏡鈕的異獸身體就呈綿長的雲氣形。仔細端詳之下,青龍、朱雀、玄武、白虎皆備。這四個神常見於漢鏡,銘文也屢有提及,代表五行理論下的四方、四時。

  就銅鏡紋飾的整體而言,由象征天地的式盤產生的博局紋,也呈現了陰陽循環。正如尹灣漢墓鏡銘所言,“刻治六博中兼方”“應隨四時合五行”。除了曲道代表的四維八荒,博局中心的圓鈕還寓意天地之中,它們一起組成了生生不息的世界。

  在西漢后期到東漢前期的銅鏡紋飾裡,博局和四神的組合自成一格,今人一般稱為四神博局紋或四靈博局紋。漢代人普遍相信陰陽五行是萬物法則,順之則昌,因此與之相應的圖像當然也非俗物。四神博局紋絕不單純是審美或游戲的工具,而是足以祈求吉祥的媒介。

  同一時期,類似的視覺模式不僅見於器物,還反映在建筑上。西漢末年,都城長安南郊出現過一組平面略呈正方形的殿堂,有的環以圓形壕溝,顯示出強烈的形式寓意。在四面諸門,還配以帶有四神圖案的瓦當。這些建筑包含國家施行典禮和祭祀的建筑——明堂和辟雍,與國計民生關系密切。有趣的是,一些四神博局紋鏡的銘文也曾提到“新興辟雍建明堂”。

  明堂、辟雍,是由中央朝廷建造的,那銅鏡由誰設計?

  前述銘文提到銅鏡的設計者為“聖人”“青蓋”。“青蓋”代稱皇帝,因鏡銘用字常有通假,常見的“青羊”或與之相通。此外,新莽之后以“尚方作鏡”起首的銘文也很流行。尚方,屬宮廷匠作。由此推斷,某些銅鏡圖像的基本結構很可能首創於朝廷,經過廣泛傳播,漸成各地區沿用和效仿的范式。強調陰陽調和、天人感應的四神博局紋,發端於帝國意志,契合於民眾心聲,即其中典型的一種。在漢代人手中,無形的理想以圖、文雙重形式顯現,融匯為會說話的圖像。

  銅鏡的圖像固然誘人,最后,我們仍不應忘記它的正面。在以銅鏡照形的時代,假如離開了原始功能,鏡背的圖像有可能隨即失去觀者。

  “中國大寧”銅鏡的銘文中,“光象日月,其質清剛”描述的恰是一面佳鏡的基本品質。漢代的昭明鏡上有相近的表述:“納清質以昭明,光輝象夫日月。”夸張的文辭並非虛妄,而是往往與漢鏡令人驚艷的工藝和屬性相匹配,構筑起天道與人力間的第一道橋梁。

  昭明鏡西漢中期就已流傳,銘文常借物寄情,以明鏡自比,訴說相思。而在“中國大寧”的字裡行間,語氣變繾綣為避祛不祥的激昂。人們對鏡子優良性能的炫耀,似乎和對鏡子靈力的自信聯系在一起。藏道於器,一面銅鏡折射了宇宙和國家,更反映了億萬人不同而又相似的心境。

  歲月推移,鏡面鏽蝕,歷史塵封了古代銅鏡的日用功能和哲學內涵,但辟邪迎祥的美好願望仍溫暖人心。 (王磊  作者系揚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講師)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