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習俗拾零

北雁

2020年02月16日08:46  來源:雲南日報
 
原標題:白族習俗拾零

大理古生村戲台

大理喜洲翰林牌坊

大理白族庭院照壁

大理白族崇文重教、通曉禮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在白族人家的衣食住行中,一些文化現象十分有趣。

照壁題字。白族民居最重視大門和照壁,這甚至被視為一個家庭的文化、地位或門第的標志。在照壁上題寫文字,表現出這個家庭的家風、志向、道德觀、榮辱觀或家庭的姓氏、歷史等。常見的題字如“清白傳家”“鶴琴家聲”“鄴架涵關”“三槐世第”“關西世第”“京兆世家”“科甲第”“進士第”等,還有“耕讀傳家”“詩書繼世”“晨耕暮讀”“山川永秀”“合邑永寧”等。這些題字雖是隻言片語,但頗可品讀,耐人尋味。

三字家訓。白族居民的牆壁,常常也題寫一些詞句。最有意思的可以算是三字家訓了。在洱海邊一個叫龍龕的白族村子,我在一面白牆上看到題寫著這樣的家訓:“為人父,重身表,行為端,無癖好。為人母,善管教,嚴慈愛,要做到。為人子,講孝道,懂禮貌,很重要。為人夫,莫逞傲,袒襟懷,且記牢。為人妻,美且嬌,品德賢,第一條。全家人,都知曉,和為貴,是絕招。治家言,莫小瞧,倘做到,百年好。”在洱海邊的才村,我還見到有人在自家牆壁上寫道:“治家嚴,家乃和。夫妻容,家乃樂。善教子,勝積財。親近鄰,勝遠親。愛他人,如自己。”這些淺顯的文字,反映了主人家的良好家風。

寓教於樂。白族人愛看戲,特別愛看吸收了京劇、滇劇、花燈、川劇等戲曲劇種的表演手段而演變出來的巫娘腔、嗩吶腔、羅羅腔,這些聲腔,統稱為“吹吹腔”,是白族特有的藝術表演形式。在白族聚集的許多村庄、鄉鎮都有古戲台,其中有的戲台還是珍貴文物。幾乎每一個戲台上,都彩繪“二十四孝圖”,注重傳播孝道文化。在白族民間,人們通過看戲,學習和傳播仁愛、忠勇、孝悌、團結、友誠、互助等價值認同。

民間客事。白族人家注重禮儀,友善好客。許多人家一年到頭,有很多客事。最隆重的是白族民間婚慶,要經歷搭彩棚、吃生飯、正喜、回門、酬客等一系列程序。前前后后好多天,家裡總是人出人進,幫忙打掃、殺豬、採買、擇菜、洗菜、寫對子、貼對子、借鍋碗瓢盆、送桌椅板凳,人們互相幫襯,不計工酬。正客那天,還有總理、禮房、幫廚、吹打、燒水、端茶、上菜、煮飯、收拾、洗碗等各種司職人員,流水席從早到晚一時不停,幫忙的人也是一刻不能歇息,任勞任怨。若是遇到辦白事,主人根本不用操心,親友們會墊上費用,待客事結束,金錢財物不會有半點差錯。

禮房先生。白族人家的婚喪嫁娶各種客事,都離不開禮房先生。一個在十裡八鄉的賓客面前反應靈敏、文筆流暢的禮房先生,能夠在人流不斷的嘈雜氛圍中准確無誤地記下賓客的姓名、住址和禮金數目、項別,常被看作是一個村子文化底蘊的標志。這項差事,不僅在考究一個人的書法根底,更是在考究一個人的聰明智慧與道德誠信。一天下來,遠路的客人挂過禮吃過宴席,各自歸去,但禮房先生還是忙得手腳不停,最后當著執事人等親朋,三頭對面,把賬目一筆筆算清,才能結束差事。禮房先生,往往代表了白族鄉村的傳統文人聰明敏捷、誠實守信、清白做人的形象。

(責編:薛丹、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