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全新展現聶耳生平的新書 讀《聶耳:從昆明走向世界》

2020年02月09日09:01  來源:雲南日報
 
原標題:一部全新展現聶耳生平的新書

  鄭千山

  在反映人民音樂家聶耳生平的電影《為國而歌》熱映之際,一部全新展現聶耳生平的新書《聶耳:從昆明走向世界》(昆明市文史研究館編寫)近日由人民出版社(2019年10月第一版)正式出版並向全國發行。

  這部以聶耳出生地、成長地昆明地域文化為背景,深入研究社會關系和社會文化環境對聶耳產生影響的新書,用全新的視角向讀者推出了一個有血有肉的真實聶耳。該書的作者是昆明市文史研究館組織的專家團隊,全書經過精心考辨、實地採訪寫作而成,書中採用的材料選自雲南省博物館館藏6000余件聶耳文物,採寫資料採信了第一手資料和大量聶耳親屬、友人的回憶,書中的許多材料是第一次與讀者見面。

  這是一部令人欣喜的文史傳記,史料豐富而准確,文筆流暢優美,著名歷史學家林超民先生認為其既是一部值得信賴的聶耳生平“信史”,又是一部值得一讀的文學傳記。 首先,雖然聶耳的一生僅走過了23年零5個月,但在他短暫的生命中,卻也留下了鮮明的足跡,閃光的生涯,尤其是在他出生和成長的故鄉昆明。《聶耳:從昆明走向世界》一書的寫作,在循著全書寫作思路的前提下,在挖掘和利用史料上有新的突破——首次發掘和整理了聶耳在昆的生活遺址,除了甬道街72號(現為73、74號)聶耳的出生地“聶耳故居”外,還有威遠街112號聶耳童年時代住過6年的故居、威遠街西段(藩台衙門菜市)聶耳少年時代住過5年的故居、端仕街44號聶耳青年時代住過6年的故居﹔首次全面再現聶耳在昆明縣立師范附高等小學、雲南私立求實小學校、雲南省第一聯合中學、雲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的學習情景﹔首次具體梳理了聶耳的昆明朋友圈對他人生的影響﹔首次全方位推出啟蒙聶耳音樂之路的“昆明元素”﹔首次整理聶耳生命最后的90天中發生的故事﹔首次走訪當事人揭秘聶耳墓的3次搬遷的內幕……這些內容,讀來讓人耳目一新。

  關於聶耳史料的發掘、整理與推出,也起到了辨正舛謬的作用。據介紹,課題寫作過程中,作者們驚訝地發現,九成以上的昆明人並不了解聶耳的生平,八成昆明市民不知道聶耳就是一個昆明人,甚至有小學三年級音樂通用教材中竟然錯寫了聶耳的出生地。而對於這樣一位歷史文化名人,多年來曾有學者寫過聶耳傳記﹔有親屬寫過對聶耳的回憶﹔有作家寫過關於聶耳的紀實﹔有專家發表過聶耳音樂研究的論文,還有若干紀念聶耳的文章曾集納出版或在報刊上刊發,可是多年來,從未有人研究過其生長環境和地域文化對聶耳一生的影響,也沒有人對聶耳在昆明的歷史印跡進行過系統、深入的尋蹤,更沒有人對昆明人聶耳的城市品牌價值進行過評估……基於這一切,《聶耳:從昆明走向世界》一書做出了有效而實在的努力,書中對聶耳與昆明、聶耳從昆明走向世界的一步步,描摹出了清晰的“路線圖”﹔在對聶耳的成長經歷進行追溯性研究和客觀闡述后,如:聶耳音樂之路的啟蒙與成長,聶耳的初戀,聶耳的交游——與張天虛、艾思奇、周霖的故事,聶耳從軍記,聶耳書信與日記中的“昆明話”等等,一個接地氣、有天賦、有個性、活潑陽光、勤奮好學、畢生追求理想和光明的真實聶耳出現在我們面前﹔一個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挖掘和學習的聶耳也凸顯於公眾面前,聶耳生平一下子有了鮮活的圖像與溫度。昆明聶耳研究會會長田雲翔在讀完此書后認為:《聶耳:從昆明走向世界》一書中展現出的許多內容,為聶耳研究凸顯了新亮點,打開了新思路,這是一部全新的難得的人物傳記和愛國主義鄉土教材。

  《聶耳:從昆明走向世界》一書對聶耳作為中國共產黨黨員的紅色生涯,也進行了認真的調查和書寫。聶耳首先是一位優秀的中國共產黨黨員,在他鮮明的紅色足跡中,聶耳從一位熱血青年、音樂天才成長為黨的人民音樂家、中華民族偉大的人民音樂家,離不開黨的教育、培養、啟發和引領,《義勇軍進行曲》之所以能夠成為時代的最強音,最終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其詞曲作者聶耳與田漢同為中國共產黨黨員,該曲是兩位共產黨員珠聯璧合的合作產物是其先決條件:中國共產黨人要致力於傾聽勞動大眾的疾苦,了解中華民族深重的災難,要喚醒全體民眾共同奮斗,帶領中國人民從苦難走向輝煌,爭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崇高使命,最終催生了《義勇軍進行曲》的誕生。但在這“成繭化蝶”的過程中,故鄉雲南的艾思奇、李國柱、吳澄、趙瓊仙、王德三、張天虛、鄭易裡等等一大批優秀共產黨員影響和啟蒙,在故鄉閱讀五四運動刊物、黨的啟蒙讀物、《大眾哲學》、魯迅的作品,傾聽法國《馬賽曲》等,也是非常重要的條件,《聶耳:從昆明走向世界》中對此的敘述,充分展示了人民音樂家聶耳的“初心”與鴻鵠之志。

  據介紹,在《聶耳:從昆明走向世界》一書的寫作和調查中,課題組、寫作組還發掘出了一些罕見的歷史資料,譬如:據記載,1933年2月聶耳曾經前往東北敖漢慰問東北義勇軍部隊官兵時,聽到戰士唱的《義勇軍誓軍歌》:“起來!起來!不願當亡國奴的人!家園毀,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留著頭顱有何用?拿起刀槍向前沖!冒著敵人槍林彈雨向前沖!攜起手,肩並肩。豁出命,向前沖!用我們身體筑起長城。前進啊!前進!前進!豁出命來向前沖!前進啊!前進!向前進!殺!殺!殺!”。這首義勇軍軍歌,成為聶耳創作《義勇軍進行曲》的靈感和素材的重要來源之一。

  《聶耳:從昆明走向世界》一書的出版,對推進聶耳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由於時間和篇幅的關系,還有一些最新發現的聶耳史料沒有來得及納入書中﹔由於寫作的角度問題,還有許多聶耳研究應當深入的方面未能夠進一步拓展——比如聶耳的文學素養(聶耳曾經創作過不少詩歌、散文、評論,其《日記》的文學價值極高),聶耳與鄭易裡、張庾侯、吳瓊英等歷史人物的關系等等。但該書的出版,無疑為今后的聶耳研究做出了榜樣,寫作組的成員說:15歲的聶耳曾經在當年創作的一首詩《斜陽》中寫道:“群鳥飛布的天空,/做一個棲前的游蕩”,這是他輝煌人生初期的一個准備,我們從他要飛向廣闊天空的姿勢開始,做了一些具體的工作,但聶耳的研究才剛剛開始,還需要進一步努力,相信不久的未來,雲南昆明最亮麗名片之一的聶耳,一定會越來越鮮亮無比!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