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直門水廠蒸汽機房,北京自來水博物館舊館設於此
本文圖片均由北京自來水博物館提供
奏辦京師自來水有限公司之關防
1908年公司發行的股票
打開水龍頭,便有清澈干淨的自來水涌出——今天的我們對此習以為常,但在一百多年前,這對北京市民來說可謂是天方夜譚。1908年,隨著北京第一座自來水廠——東直門水廠建成投產,依靠土井打水、水夫送水的北京人才第一次知道自來水為何物。從最初僅服務3000多人,到1967年全市自來水普及率達99.86%,北京自來水事業的進步折射出城市現代化進程。
為了保留這段珍貴的城市記憶,讓市民了解北京自來水百余年歷史和供水用水相關知識,北京市自來水集團於2000年在清末自來水廠舊址基礎上建立北京自來水博物館。最初展廳設於原蒸汽機房內,2016年新館建成,總佔地面積約3萬平方米,包括科普館、通史館、印章展和清末自來水廠舊址4個展示區域,通過遺址、文物和現代化展示手段向海內外觀眾講述“自來水不自來,自來水來之不易”的故事。
官督商辦的自來水公司
北京自來水博物館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東直門外香河園街3號,建筑造型古朴庄重、富有特色。走進新館二層的通史館,展廳裡播放的短片《帝都舊影》展示了舊時北京人日常取水的畫面——打著赤膊的水夫搖著轱轆從井窩子(水井)裡提上來一桶桶水,隨后倒入水車,駛入胡同。
長期以來,井水是北京城的重要水源,一些與井有關的地名如王府井、三眼井等沿用至今。清朝末年,京城多次發生火災,因井水救火效率極低,損失慘重。出於消防考慮,1908年3月,農工商部兩奏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提議採用官督商辦形式建設“京師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獲得批准。
有了官方許可,還需籌措資金。展廳裡,一張張花花綠綠的股票記錄了自來水公司“招商集股”的歷史。記者看到1908年公司第一次發行的股票,其外觀採用碑式邊框設計,文字沿襲中國傳統書寫格式,公司名稱等均從右向左橫書,沒有採用西式股票形制。“洋務運動、維新變法后,清朝有識之士開始接納並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和經營方式,但在‘洋為中用’的過程中還保留著傳統文化習慣。”北京自來水博物館副館長梁淑雲說,“這些股票是觀眾最感興趣的展品,股票樣式可以說是中國早期股票的經典款。”
記者注意到,招股章程中明文規定“專集華股,不附洋股,凡本國民眾,無論官、紳、庶均可入股,享受股東權利”。由於招股章程受到社會各界歡迎,建廠所需的270萬元股金很快就籌到了。
公司成立后,總理周學熙立即招聘人才。展櫃裡陳列著一張張公司早期職工卡片,寫著姓名、籍貫、年齡、出生日期、工作經歷、薪金等內容,還貼有照片。從卡片記載的內容可以看出,公司職員中有沒上過學的水夫(負責賣水、運水),也有上過私塾的賬員、文書員,還有國內名牌大學生和海歸留學生負責技術和管理工作。
“這是一組內涵豐富的文物。”梁淑雲說,“職工信息詳細記載體現了公司早期管理的精細化,員工升遷和薪資情況等信息從側面反映出公司組織架構和經營情況。”
在完成勘察水源、設計水廠、丈量水管線路等工作后,公司開始在東直門外建造第一座水廠。1910年2月,東直門水廠完工投產,水廠所用的蒸汽機、閘門和管材等均從德國進口。同年3月,東直門水廠正式向北京城區供水。
不過,北京老百姓一開始對自來水並不買賬。由於水壓原因,剛從水龍頭裡放出來的自來水有白色氣泡,老百姓稱之為“洋胰子水”,不敢喝。為了消除顧慮、打開銷路,京師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在報紙上登廣告,並採取免費送水兩個月等促銷辦法,逐漸贏得市民信任。
富有藝術感的工業建筑
來到水廠舊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西合璧的辦公舊址大門。大門面闊三間,中間為拱形設計,門臉用紅青磚鑲砌而成,具有典型的西洋風格。細看大門頂部浮雕,上方有荷葉、蓮花、香蒲棒、慈姑花等圖案,下面是磐石和流水,象征壽山和福海。拱心石部分浮雕由花心瓣和蓮花紋組成,名為“清淨吉祥”,表現水的潔淨無瑕。大門兩側上方有“雙獅護財”浮雕。
梁淑雲介紹,辦公舊址與北京傳統二進式四合院形制相似,現存房屋30間,原為辦公室和化驗室。現部分房間辟為展室,展示了北京自來水公司百余年歷史中使用過的印章,共有333枚。
“這是我們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梁淑雲指著一枚小孩手掌大小的印章說,“建設自來水公司的奏請獲批后,清政府特頒此印信,專門用來處理公司與政府往來公文及銀錢等重要事務。”印章上陽刻小篆“奏辦京師自來水有限公司之關防”字樣,“奏辦”意為奏請政府同意承辦,“關防”則為舊時政府或軍隊所用印信。
走出辦公區域,看到一片開闊的廠院,這裡就是東直門水廠的生產區域,由北向南分布著來水亭、清水池、蒸汽機房、水塔地基遺址等市級文保建筑。
梁淑雲介紹,從孫河取水廠輸送過來的水首先抵達來水亭,在這裡進行加藥消毒后輸入清水池儲存。來水亭由德國設計師設計,造型美觀、色彩鮮艷、紋飾精美,具有典型的巴洛克風格,細節處又融合了中國古代傳統建筑特色,是一座藝術價值很高的近代工業建筑。
清水池為品字形,如今已被加蓋,隱沒於地下。儲存其中的清水由蒸汽機帶動抽水泵抽到水塔上。需要用水時,水塔上的水利用重力流入管道中,輸送到城中各處。
梁淑雲告訴記者,水塔曾是東直門外的地標性建筑。“今天雖然見不到水塔,但我們通過老照片可以一睹當年風貌。”老照片中的水塔,塔身分為6層,呈六面形,塔頂部挂有一圈風鈴,塔身下部鑲有盤龍。當年風吹鈴動,盤龍栩栩如生,成為城中一道優美的風景。
生動有趣的科普平台
直到1949年北平解放,全市僅有東直門一座水廠,城區供水普及率僅為30.41%。新中國成立后,北京自來水業發展迎來春天。如今,北京市自來水集團日供水總能力達450萬立方米,服務用戶470余萬戶。
北京自來水博物館在講述水廠建設與改造、管網發展、水質保障、科技研發、節能減排、供水服務等內容外,更發揮科普功能,向公眾介紹自來水生產工藝,普及用水節水知識。
博物館一層的科普館內,長達24米的弧形屏幕上播放著大型地表水水廠制水的現場視頻,其下方的巨型電子屏上,卡通小水人“源源”演示了來自水源地的水通過10道處理工序,最終成為符合國家標准的自來水的過程。
“我館已成為市民了解水資源現狀、城市供水安全和自來水制水工藝的現代化科普教育平台。我們近年來還積極開展青少年教育活動,與西中街小學、東四九條小學、第一六六中學等50余所中小學校合作,為近2.4萬名師生帶去了自來水科普知識。”梁淑雲介紹說。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