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幸福路

沈 洋

2020年01月22日08:1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鄉村,大好年景

和同事去老孟家那天,天光不亮,早晨像是下午的光景。建檔立卡貧困戶老孟家住的村庄,叫團海子,是雲南昭通大山包鎮的一個小村落,海拔三千多米。山上光禿禿的,沒有樹,一地的枯草,那些綿延的草甸,平緩、荒涼。風呼呼過,穿過衣領灌進身子,讓人真切地感受到老孟家和他的鄉鄰們住在這高寒山上不易。

不過,老孟一家,馬上要搬遷到昭通城郊紅路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

昭通地處烏蒙山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為啃下脫貧攻堅這塊硬骨頭,實行“挂包幫、走轉訪”,部門挂村干部包戶,機關干部下沉一線,每個干部都要定點幫扶幾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對那些高寒貧困山區,則通過易地搬遷,徹底“挪窮窩、斷窮根”。

開始,一提到易地搬遷,老孟一家顧慮重重,擔心生活不習慣。近兩年來,為了做通老孟一家的工作,負責“挂包”的女同事三天兩頭開車往老孟家跑。從城裡到老孟家,近百公裡。尤其是冬天,要穿過二十多公裡的冰雪路面。看到過翻在路邊的車輛,她不敢開車下山,干脆住在村上,直到冰雪消融,才回家看看兒子。這位三十出頭的扶貧干部披風沐雨,頂霜冒雪,奔走於她挂包的九戶易遷對象,她的丈夫在另一個偏僻鄉村,也做扶貧工作。

沿一條小山谷下到溝底,見一個村庄沿谷散落而下。繞過斷牆,我們到了老孟家院門口,遠遠就看到老孟和他的老伴葉奶奶站在門口張望,像是盼望親人歸來。那情形,讓我想到了我的外婆,像極了四十年前她站在村口等我的情狀。

老孟和葉奶奶熱情地招呼我們,領我們從泥牆中間一道門穿過,裡面是一個小院子,牆角堆滿農具和雜物,有些凌亂。正面是他們家的老房子,土坯房。兩天后,兩位老人就將告別這片住了一輩子的老屋。

半月后的一個下午,昭通壩子沐浴在溫暖的冬陽裡,春節的氣氛漸漸濃了,昭通的大街上,點點紅,或片片紅,眾商家已然打出許多花花綠綠的年貨廣告,或把燈籠和中國結挂在街口顯眼處。我們再次啟程去老孟家,這次去,不是團海子村了。車子穿過昭通北部新區那些新開通的寬闊馬路,我們來到了一片新的天地。

挂包干部已來過搬遷安置點好多次了,為他們的挂包戶看房子,帶領他們買家具,教他們如何坐公交車。葉奶奶說,她習慣趕鄉場,鄉場上的東西便宜些。同事就告訴她去附近的北閘街,那兒近。為了讓那些不識字的老人能識別自己家住在哪一樓哪一層,社區干部想出一個辦法,在每一幢樓房上貼上各種動物:雞、鴨、魚、馬、牛、羊、貓、鴿、雀……在每個電梯的按鈕旁邊貼上番茄、黃瓜、核桃、蘋果、梨子等各式常見水果蔬菜。隨口問一位白發蒼蒼的大娘,說你家住哪一幢啊,老大娘顫巍巍地說:“我家就住核桃那兒。”那一瞬間,我眼睛都有些濕潤了。

老孟一家分到了七層一個五十平方米的房子,屬兩人戶。見我們上樓來,老孟和葉奶奶起身相迎。我環顧老孟家的新房子,門上貼著喜慶的紅對聯,一個十來平方米的客廳,一個廚房,一個衛生間,兩個小臥室。廚房的灶台上擺滿了鍋碗、各種炊具和粉條、食用油、紅辣椒、臘肉等年貨。透過七層樓的大陽台,放眼望去,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幾條慶祝喬遷之喜、喜迎春節的大紅布標從高樓上垂挂下來,在風中飄揚,喜慶之氣扑面而來。

搬不動山就搬人。讓樹長到該長的山上,讓人住到適宜的地方。在滇東北昭通,這種新時代的愚公精神讓人震撼。昭通二十三個易地搬遷安置區,三十六萬世代居住在大山深處的貧困群眾過上了新生活。

紅路,易遷之路,何嘗不是一條紅紅火火的幸福路!

(責編:徐前、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