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花燕事件:遇事先追問再感嘆

2020年01月17日09:42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吳花燕事件:遇事先追問再感嘆

  貴州女大學生吳花燕去世了,她是個殘疾人,父母雙亡,家境困難,身高隻有1.35米,體重43斤。曾經有媒體報道,她為了省錢,吃辣椒拌飯﹔為了給弟弟治病,每天啃饅頭。如今,她的離去讓所有關心她的人心疼。

  圍繞著吳花燕的討論越來越多,大家心中產生了一連串問號:過著那麼困難的日子,就沒人幫幫她嗎?她是因為飢餓而死嗎?網友上百萬元的愛心捐款,有沒有真正幫到她?她的狀況是否隱含著政府有關部門“失位”的責任?

  沒過幾個小時,飛舞在鍵盤上的寫手們將這一系列的疑問句直接變成了肯定句,在沒有調查核實的情況下,問題直接變成了“事實”。“她一定是餓死了”“她在冷漠中孤獨地離去”“大家幫助她的愛心款被騙了”“政府的扶貧措施都是擺設”……緊接著,這些肯定句演變成了極度的憤怒。

  情緒化的表達越來越多,“鍵盤俠”式的言論越來越極端,用網絡語言說,節奏已經帶起來了,流量也上來了,這樣的“10萬+”“100萬+”能帶給一些人經濟利益,卻帶不來真相。

  做新聞的人都清楚,把疑問句變成肯定句的唯一辦法,就是追問到底,核實清楚。經過走訪和調查,我了解到吳花燕去世前的一些情況:她去世的原因是得了一種罕見的早老綜合征(HGPS)﹔從住院開始,老師、同學、親人輪流照顧她,她不是在冷漠中離去﹔愛心捐款、政府救助和醫院減免墊付的費用都是真實的,她並不是沒錢做手術﹔她大學期間的營養狀況正常,沒有挨餓﹔她還有一段愛情,也曾像每個戀愛中的小女生一樣被男友寵愛。

  根據這些調查,《中國青年報》1月16日刊發《女大學生吳花燕最后的日子》,真相和鍵盤寫手們炮制出來的信息並不一樣,一些人暴怒甚至散發出極端言論的事實前提並不成立。相信在媒體的進一步調查之后,很多人都會發現,原來自己掉進了一個情緒的陷阱。

  其實,許多熱點事件發生后,在情況並不明晰之時,不少人都被情緒所左右,掉進“不明真相”的陷阱。遇到公眾普遍關心的問題,人們追問真相,相關方面主動公開信息,媒體調查核實情況,通過這些方式獲知事實以后,再表達情緒也不晚。這應該是整個社會應該共同追求的“遇事法則”。

  直到現在,記者們還在追問、核實: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9958救助中心”尚未撥付給吳花燕的善款怎麼辦?這家基金會是否存在其他違規違法行為?慈善公益領域的監管部門該如何履職作為?未來,公眾還應該繼續追問:如何規范網絡募捐中涉及商業的行為等值得深思的問題。

  不過,這一切,都建立於細致調查、弄清事實的基礎之上,而非不負責的質疑,想當然的判斷,或者情緒化的憤怒。(白皓)

(責編:木勝玉、徐前)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