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國企改革,怎麼成了“老大難”?

2020年01月13日08:56  來源:環球網
 
原標題:印度的國企改革,怎麼成了“老大難”?

編者的話:國有企業改革是世界性難題,印度也不例外。今年1月8日和去年11月底,印度都發生抗議政府國企私有化改革的大罷工。與洋蔥價格上漲、強推“新公民身份法”引起的突發性抗議相比,國企改革是印度的老大難問題。因經濟增速放緩,印度政府正面臨一定壓力,因此加速推動國企私有化成了莫迪政府“雄心勃勃的解決對策”,但很多工會組織並不買賬,一些大型國企也處於“想賣賣不掉”的狀態。印度輿論認為,真正影響印度國企改革進程的是印度政治生態。但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的印度經濟學家認為,加快國企私有化的減資步伐是幫政府減輕壓力的“唯一辦法”。

國企仍是印度大學生主要擇業方向

在10家工會組織號召下,印度多個邦8日發生工人罷工活動,抗議莫迪政府新近提出的國企私有化政策。據《今日印度》等媒體報道,這是自莫迪2014年上台以來的第四次全國性罷工。工會組織說“至少有2500萬人參與”,其中能源領域的工人就有150萬,但也有外媒說人數是“好幾萬”。巴拉特石油公司、哈裡亞納邦公路運輸公司等都有員工走上街頭,打出抗議國企改革的橫幅。一些罷工者毆打旅客,向車輛投擲石塊。在西孟加拉邦的一處火車站附近,警方還發現激進者埋藏的4枚土制炸彈。

此次涉及私有化改革的印度國企還有改革“老大難”印度航空以及各邦所有的銀行。印度國企遍布公共行業和戰略性行業,可以說無所不在。最明顯的就是印度航空和印度石油。《環球時報》駐印記者經常乘坐印度航空出差,選擇印度航空的主要原因是准點和安全,服務態度也很好。記者每次給車加油也基本上是去印度石油的加油站。印度石油的加油站遍布大街小巷,一則慶祝其成立50周年的廣告曾給記者留下很深的印象:畫面中一個小女孩和一個小男孩站在油菜花地裡,一前一后露出開心的笑容,廣告詞說“印度石油,印度能源,能源背后是10億人的微笑”,似乎是要詮釋這家巨頭與印度人的息息相關。確實,該企業也解決了不少印度人的就業。在新德裡加油時,經常是前面一個人拿著牌子安排車輛出入,一個人加油,一個人算賬,有時還有一個人幫助清洗車窗玻璃。從滿大街跑的公交車到市政下屬的建筑公司(如新德裡市政集團),再到國家銀行,印度國企經營范圍涉及礦業、制造業、交通、金融和貿易等重要行業,滲透整個國民經濟。

據印媒報道,在8日的罷工活動中,約有60個印度學生組織參與。印度尼赫魯大學經濟系學生庫馬爾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畢業后的志向就是去印度大國企,如印度石油或銀行等,原因是福利待遇高、工作穩定,不像私企可能會無緣無故辭退員工。庫馬爾說:“印度國企每年畢業季時都會來學校招聘,不過,最近一兩年有所減少,因為政府正在將國企賣給私人,讓私有企業持股或者具有控制權。”在尼赫魯大學計算機學院留學的燕案完告訴記者,她身邊的很多印度同學非常願意去國企工作,這是他們的主要擇業方向。據她介紹,學校設有專門的招聘群,會隨時把國企招聘信息發送到群裡供學生們選擇。如印度石油有限公司正面向高校招收明年畢業的工程技術本科生,工作地點在印度多個城市,提交簡歷和申請的時間為2019年9月24日至2020年3月16日,月薪1.5萬盧比至10萬盧比之間(1美元約合71盧比)。

在印度高校學生眼中,“珍寶”級和“瑰寶”級國企都是向往的目標。2010年,印度政府批准7家業績良好的超級國企為“珍寶”級,賦予它們最大的投資自主權。據了解,“珍寶”級是1997年印度政府推出的“瑰寶”級國企的升級版,定期會更換,並非一成不變。此外,印度還有針對中小國企的“珠寶”級。成為“珍寶”級國企必須滿足以下條件:過去3年平均銷售額達到2500億盧比,淨資產達到1500億盧比,利潤額達到500億盧比。“珍寶”級國企的投資自主權上限為500億盧比,“瑰寶”級國企投資自主權上限為100億盧比。

國企工會政治影響力大

印度政府網站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5月31日,印度有8家“珍寶”級超級國企,包括印度國家燃煤電力集團、印度石油和天然氣集團等,16家“瑰寶”級國企,75家“珠寶”級國企。此外,還有339家其他類型國企。

連續多年,《財富》雜志“世界500強”中印度都有7家公司榜上有名,其中多數是國企,如印度石油、印度國家銀行、巴拉特石油、印度斯坦石油等。印度國企沿襲蘇聯模式,帶有強烈的計劃經濟特色。獨立后的印度資本短缺、資源匱乏,經濟嚴重依賴國際市場。印度實行國有經濟與私營經濟並存的發展模式,其特點是強調政府對經濟計劃的主導作用,強調通過“進口替代”優先發展本國重工業和基礎工業。在國家扶持下,印度國企迅速發展。

通過扶持國有企業,印度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工業體系,但也帶來過度壟斷、效率低下、虧損嚴重、壓制私營企業發展、削弱市場競爭等問題。一些印度國企因設備陳舊、技術落后和經營欠佳而虧損嚴重、瀕臨倒閉。印度政府1985年曾頒布專門的《病態工業企業法》規定:注冊超過7年,其后累計虧損超過其總資本淨值的相關企業為“病態企業”。20世紀80年代后期,拉·甘地政府曾整頓過國企,但力度很小。1986年,印度政府嘗試同4家國企簽署諒解備忘錄,確定企業“五年經營目標”,以此加強對其的監管和考核,但沒有涉及國企的產權改革。

可以說,莫迪政府想要做的事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就開始了。1991年,印度236家國企中有109家虧損,而這些國企的資本中1/3來自財政撥款。印度政府考慮開啟國企私有化進程,出售國有資產來彌補財政赤字。印度經濟學家用“減資”來指代政府出售國有企業的小部分股份但仍保持對企業控制權的做法。用這個中性詞還有一層用意,就是減少民眾對私有化的反感和擔心。自1991年開始,政府每年都會設立出售國企收入的目標,但30年裡隻有幾個年份完成預期目標。

為保証減資,1996年印度中央政府成立減資委員會,2000年印度政府專門設立了一個“減資部”。盡管印度政府1997年7月頒布的《新產業政策》把禁止私企進入的戰略性行業從17個減少到8個,但政府隻選定40家國企向投資者出售不超過20%的股份,控制權仍掌握在政府手中。市場對這種純屬甩包袱的國企減資反應冷淡。1998年印度人民黨為主的中右執政聯盟上台后,國企改革力度開始加大,印度政府宣布戰略性行業減少到3個,僅包括國防、核能和鐵路運輸。政府必須在戰略性行業實行多數控股,但可以把非戰略性行業國企中的所有權減少到26%。“私有化”這個詞首次出現在印度政府文件中。2004年,國大黨上台后,印度國企私有化步伐再次慢下來,改革重點轉向扶持盈利的大型國企。一晃十年,2014年莫迪政府上台后又准備加快私有化步伐。

印度一些輿論認為,真正影響印度國企改革進程的是印度政治生態。盡管印度社會基本認同國企改革是發展經濟的必然選擇,但在如何改革上分歧很大。對國企改革的態度也就成為政黨爭奪選民的重要手段。國大黨一直以重視民生的形象示人,強調國企在提供公共服務上的重要作用,擔心私有化會損害公眾利益。因此國大黨主張小步走,希望隻出售國有資產以改善財政,而不願意放棄經營國企控制權。印度人民黨則強調國企效率低下拖累經濟增長,因此主張更徹底的私有化改革,以根本改善國企的經營狀況。改革的目標受政府更替的影響很大,在經濟增長和公平分配之間反復搖擺。

此外,改革的阻力不僅來自精英層,也來自工會和農民代表的草根層。據《印度快報》報道,約175個農民工會表達了對8日罷工的支持。去年7月辭去國大黨主席的拉胡爾·甘地也在社交媒體上批評莫迪的政策“反人民、反勞工”,會導致“災難性失業”,並向罷工人群致敬。

印度勞工部2018年的數據顯示,印度所有國企全職正式員工有110萬左右,但工會的政治影響力很大。1月8日罷工組織者之一——印度國民工會大會號稱其注冊會員就有3000萬人。因此,無論是國大黨還是人民黨在改革中都小心翼翼,避免引起工會的反對,但結果是無法通過大規模的解雇和結構重組來提高國企效率。這種國企改革方案也很難吸引私人投資者。因為他們無法獲得經營控制權,也無法解雇工人,很大程度上隻能充當政府的“提款機”。

莫迪政府上台后提出更大膽的國企改革計劃,但遭到工會的強烈反對。印度社會長期受民粹主義影響,在改革的目標設定上無法專注於經濟增長,而是必須考慮社會分配問題以回應中下層選民的訴求。通常認為印度國企改革最大的障礙來自國企員工的反對,因為工人往往是私有化改革的最直接受害方。在印度政府公布的所有改革方案中,“全面保護工人利益”一直是一個重要的承諾,其中包括對國企工人進行安置,保証弱勢種姓和族群的就業比例。

印度經濟學家:“國企改革勢在必行”

印度政府計劃在2019財年(2019年4月-2020年3月)向社會出售印度航空。印度百姓對負債累累的印度航空詬病已久。目前,印度政府已注入巨資來維持印度航空的生存,承運人已負債累累。盡管印度航空2007年與另外一家國企合並,但虧損狀態一直沒有扭轉,背負的債務已累計70億美元。印度民航部部長哈爾迪普·辛格·普裡在去年夏天表示:“印度航空公司每天發生1.5億盧比的虧損,必須使之重生,並收回投資。”

但印度國企私有化的努力一直遭到大批職工的反對。2017年8月22日,由於不滿印度政府的銀行政策,印度近百萬銀行職員在全國范圍內參與大罷工,以抗議國有銀行私有化、銀行合並亂象,反對銀行不注銷不良資產的行為。印度《經濟時報》近日評論說,多家工會擔憂,私有化將徹底改變公司的性質,影響現有員工的工作保障,會導致裁員等。

印度內閣去年11月20日決定出售包括巴拉特石油公司、印度國家航運公司、印度集裝箱公司、特赫裡水電開發公司、印度東北電力集團公司等5家國有企業的持股,這5家公司大部分都是“珍寶”級超級國企。11月底,就有相關企業的工人罷工,表示強烈抗議,原因是“私有化不符合員工利益”。

一些印度媒體認為,大型國企私有化的舉措體現了莫迪政府的改革能力。當前經濟低迷,稅收目標面臨壓力,此舉被認為是政府促進經濟增長邁出的大膽一步。印度《經濟時報》公布相關報告,並估算根據目前市場價格,政府對印度石油、印度國家航運公司和印度集裝箱公司的減資預計將為政府帶來7840億盧比的收入。

“印度商業在線”認為,國企減資是正確的戰略選擇。自2001-2002財年瓦杰帕伊政府將少數幾個國企的所有權轉移給私人購買者備受指責和批評,此后15年減資一直圍繞著國企的少數股份流轉,政府沒有真正放棄控制權,因此減資並沒有達到其目標。面對國企改革難題,進入第二任期的莫迪希望通過出讓盈利國企的多數股權給私人購買者來實現真正的減資。盡管國企改革引起相關企業內部人士的抗議,但印度德裡大學經濟學教授阿沙·辛格認為國企改革勢在必行。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稅收短缺增加了政府非稅收入征收的壓力。唯一的辦法是加快國企私有化的減資步伐,以實現稅收目標,不偏離財政赤字路線圖。”

(責編:薛丹、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