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勞動教育 不是學校“需要”學生勞動

2020年01月08日09:13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開展勞動教育 不是學校“需要”學生勞動

  最近,黑龍江一學校組織學生掃雪,有13歲女生掃雪近3小時,全程沒有戴手套,導致手指被嚴重凍傷,險遭截肢。事情發生以后,有網絡媒體在微博上發起“學生該不該為學校義務勞動”的討論。有人認為,學生不是清潔工,不該出來掃雪。

  因為掃雪時間過長,沒有戴手套,學生手指被嚴重凍傷,學校無疑要反思並承擔其中的安全管理責任。東北天氣嚴寒,讓學生長時間在戶外掃雪是否合適﹔組織掃雪的教師是否盡到保護義務,檢查學生是否做好防寒防凍准備,相信對於這些問題,任何有常識的人都不難給出一個答案。

  但是,把問題指向為“學生該不該為學校義務勞動”,卻落入了顧此失彼的簡單思維。如此表述方式,似乎將學生和學校視為對立的利益沖突體,不僅夸大了學生的被動性,也把學校組織學生勞動過於工具化了。

  學生在學校適當參加勞動,不應該理解為學校“需要”學生的勞動,而是學生接受學校教育的一部分。在衡量學生能力的“德智體美勞”五大指標中,學生的勞動技能、勞動素養不可或缺,勞育是教育的重要維度。

  然而,一段時間以來,勞動教育卻被教育者和社會忽視了。盡管學校設有勞技課,但很多勞技課程不夠接地氣,學生能夠在勞技課上做出精巧的作品,取得較好的成績,在生活中卻未必熟悉一針一線。隨著學生升學壓力加大,勞動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比重也逐漸降低,很多可以由學生自己完成的校園勞動,也逐漸由別人代替。部分學校和家長為了讓學生集中精力學習,“排除”了他們眼中不必要的“干擾”。

  針對勞動教育欠缺的問題,國家和有關部門陸續出台文件,強調加強勞育。2019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出台《關於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要求“完善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機制”。隨后,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再次強調“將勞動教育納入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

  開展勞動教育,應著眼於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的勞動技能。“勞動課”不是理論課,與其讓教師在講台上口若懸河,不如放手讓學生親手嘗試。當然,教師也不能放手不管,要傳授給學生有實踐意義的勞動技能,告訴學生勞動技巧和安全防護知識。很多教師隻讓學生參加勞動,自己卻“袖手旁觀”,其教育效果顯然不及親力親為的示范來得好。

  開展勞動教育,有利於學生提高協作能力、溝通能力等綜合素質,是未成年人社會化的重要方式。很多成年人都有這樣的印象,定期輪換的值日,或者隔段時間教室大掃除,不僅能維持學習環境的整潔,還是和同學親密配合、互相協作的時候,甚至可以因此發展終身的友誼。在勞動過程中,很多文化課學習不會出現的實際問題被暴露,學生通過自己處理和解決這些問題,實現社交能力的提升與人格素養的健全。

  開展勞動教育,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學校讓學生參加校園勞動,不能出於某種使用“免費勞動力”的心態,以勞動教育的名義壓縮學校的運營成本。中小學生畢竟是未成年人,是受教育者,不宜讓他們承擔過於繁重、存在一定安全隱患的勞動任務。隨著社會分工的日益細化,很多勞動要麼可以由機器替代,要麼更多地由專業人員處理,發動大量學生參加某些非常規勞動不僅費時費力,還平添了不必要的風險。

  時代在變,技術在發展,勞動的內涵與表現也時刻變化。打個比方說,生活中洗衣機已經包攬了許多家庭的日常洗衣工作,學校與其讓學生手洗衣服,還不如添置幾台公共洗衣機。學校開展勞動教育,沒有必要抱殘守缺,社會也要對不同年代學生的成長特性予以理解。歸根結底,勞動技能是服務於生活的,適應時代需求的勞動教育才有生命力。

  生活需要勞動,勞動教育關系到一生的幸福生活。學生參加校園勞動是勞動教育的主要形式,對此,教育者可以有更大的作為,家長與社會也應當加深對勞動教育的理解,起到支持和鼓勵的作用,而不是糾纏於“學生該不該為學校義務勞動”這一偽命題。(王鐘的)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