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袖”是如何從服裝部件變成帶頭人的

2020年01月07日10:07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領袖”是如何從服裝部件變成帶頭人的

  司馬昭是西晉王朝的奠基人,后人稱他為晉文帝。他有一位大臣叫魏舒,每次朝會之后,司馬昭都會目送魏舒走出很遠很遠,然后滿懷感慨地說:魏舒堂堂,人之領袖也(《晉書·魏舒傳》)。

  從這時開始,“領袖”一詞開始在服裝部件的基礎上引申出新的含義,並逐漸從杰出者演變成帶頭人。

  “領”和“袖”的含義發展

  “領”字的原始含義是脖子,《詩經·衛風·碩人》就有“領如蝤蠐,齒如瓠犀”。后來字義發生了變化,漢代經學家劉熙在《釋名》中說:“領,頸也,以壅頸也,亦言總領衣體為端首也。”這句話首先確認了領就是脖子的說法,然后說作為衣物的部件,是用來圍合脖子的,最后說它是一件衣服的開頭部分。所以,古代稱“一領”衣,也就是今天的一件衣服。

  在這些含義的基礎上,“領”又作了引申,如晉陶潛《閑情賦》中說:“願在衣而為領,承華首之余芳。”可見,衣領與頭腦關聯在一起,跟思想和智慧挂上了鉤。比如,一些皇帝的衣領上會有黻紋出現,被稱為黻領。黻是“十二章紋”中的一個,其寓意為善惡分明、知錯能改。既然衣領與頭腦相接,皇帝的頭腦當然應該善惡分明。

  中國古代出現過的領型非常豐富,它的變化有一條基本軌跡,即從夏商周到隋唐,逐漸走向多樣和開放,而從宋到明清,逐漸走向封閉。這種趨勢的出現,一般認為有逐漸變冷的天氣原因,禮教日盛的文化原因,以及國力衰退的實力原因。近代中國,長期受人侵略,被動挨打,自我保護意識就會加強,中式立領表達了對民族精神的堅守。

  那麼“袖”字呢?還是在《釋名》中,劉熙是這樣解釋的:“袖,由也,手所由出入也。”古代的袖子,一般由兩個部分構成:一是“袪”,縫接於袖端的邊緣﹔二是“袂”,原本是古代大袖的下垂部分,后來也用來表示整個袖子。今天所謂“聯袂”,就是手拉著手,衣袖挨在了一起。同樣由於衣袖貼著手臂,就與手段聯系在了一起,比如“長袖善舞”。

  袖子是服裝上最為靈動的部件,它可以實現很多功能:碧鬟紅袖、翠袖紅裙、紅袖添香,是它的美化功能﹔袖裡藏刀、袖中揮拳、袖裡乾坤,是它的隱藏功能﹔袖手旁觀、擺袖卻金、拂袖而去是它的表態功能。在古代,很多人用袖子攜帶錢財、書信、細軟,於是成語“兩袖清風”來形容官員的廉潔——袖子裡沒裝金銀,才能隨風而動。

  “領袖”連用,成為稱贊人的標示物

  最初,“領袖”二字也會連用,但仍然指的是服裝部件。漢代經學家服虔在《庄子集解》中講述了一個“匠石運斤”的故事。他說:“獿人,古之善涂塈者,施廣領大袖以仰涂,而領袖不污,有小飛泥誤著其鼻,因令匠石揮斤而斲之。”古代的獿人,善於用泥來涂抹房頂,干活的時候,穿著廣領大袖的衣服,仰面操作,領袖都不會弄臟,偶爾有小塊的飛泥粘在鼻子上,就讓另外一位匠人揮起板斧削下來,“唰”地一聲,泥被削掉了,而鼻子沒有絲毫損傷。這段把匠人寫得爆帥的文字中的“領袖”,仍然是服裝的部件。

  領與頭腦相接,袖與雙手相貼,很容易成為稱贊一個人的標示物。司馬昭的“人之領袖”,就是說魏舒腦子好用,手段高明,既有思考力又有行動力。

  魏舒從小是個孤兒,由外婆撫養長大,年輕時並沒有什麼出彩的表現,40歲以前一事無成。在他40多歲時,郡裡考核屬官察舉孝廉,魏舒想參加考試,親戚朋友們認為他沒念過什麼書,勸他不要參加。但是魏舒下了苦功夫,用100天學習儒家經典,居然考中了。

  幾經周折,魏舒進入軍隊當參謀。軍隊舉辦射箭比賽,本來不需要他這個文職參加,但恰巧有一回比賽人手不夠,就用魏舒湊個數。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很像武俠小說裡的情節,隻見魏舒氣定神閑,從容不迫,拉弓射箭,百發百中,打遍全場無敵手。后來,魏舒得到賞識,不斷升官。頭腦手段俱佳,思考力和行動力都強,當然是杰出人物,所以司馬昭說他是“人中領袖”。

  “領袖”來源於民眾

  司馬昭口中的“領袖”,還不是今天我們所理解的帶頭人,只是杰出和表率之意。以司馬昭的野心以及同魏舒的君臣關系,也不可能把魏舒說成是帶頭人。當時服裝中地位最高的是冠冕,司馬昭自我對應為冠冕,自然不忌諱說魏舒是領袖。所以,“領袖”要成為地位最高的帶頭人,必須等到冠冕的地位弱化之后。

  東漢末期,貴族和名士對官服的態度趨於冷漠,對冠冕自然也不似從前那麼尊重。袁紹、孫堅、諸葛亮、周瑜、曹操等都開始戴簡便朴實的平民首服——巾。這種平民化的傾向,給領袖地位的提高奠定了最初的基礎。

  隨著歷史的發展,政治觀念也在變化。戴冠冕的官員在帝制時代與民眾的關系是對立的,那時的官員是管制、甚至欺壓百姓的。但是領袖呢,是上衣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人都穿的上衣,當然會在心理上對應為大眾。所以,“領袖”是出於民眾的,跟民眾站在同一立場。

  這種角度的轉換具有深刻的文化意義,可以說,冠冕時代體現的是君權神授,而領袖時代開始體現民眾的意志。於是,“領袖”一詞的含義演變,有了一個不斷加強的指向。

  清末戊戌變法,譚嗣同等“六君子”被殺,變法宣告失敗。但是他們的變法主張,激發了中國人更加強烈的反抗,推翻帝制,建立共和。這個時候,章士釗用筆名黃中黃在《沈藎》第二章中寫道:“北方之譚嗣同,南方之唐才常,領袖戊戌、庚子兩大役,此人所共知者也。”這裡的“領袖”,不再只是杰出和表率的意義,而是帶領和領導,與現代領袖的意義接近了。

  領是一座山,袖是兩江水。原本的服裝部件,卻融匯著我們民族的歷史過程和文化心理,以及掩藏於心底的默默溫情。

  (李任飛  作者系百家講壇《中國衣裳》系列講座主講人)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