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抓大保護 綠色成昆明發展鮮明底色

2020年01月05日09:03  來源:昆明日報
 
原標題:共抓大保護 綠色成昆明發展鮮明底色

滇池水環境治理。 記者楊艷輝攝

2016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主持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提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重要戰略思想,翻開了長江生態保護總工程的篇章。

身處長江上游,昆明既是長江水源的重要涵養地和生態屏障,也是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倡議的交匯點。近年來,打造綠色屏障、水土涵養工程、退耕還林還草、石漠化治理、關停污染企業、淘汰落后產能……昆明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將綠色變為昆明發展的鮮明底色,昆明長江保護也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寫照。

“治水”成范本

“水、氣、土”污染防治三大戰役中,“水”是昆明市生態環境工作的重點,也是難點。然而,在不斷的攻堅克難中,昆明也形成了獨特的經驗,小江治理的“東川模式”、滇池保護治理的“河長制”模式……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的治水范本。

昔日“礦都”東川,輝煌背后卻造成山河滿目瘡痍,母親河小江成為長江上游生態環境最為惡劣的流域之一,流域兩岸災害性泥石流溝達107條,泥石流暴發頻繁、類型齊全、規模巨大,嚴重威脅著區域和長江流域的生態安全。經過多年探索,東川總結出了治理泥石流採用的“穩、攔、排”訣竅。功夫不負有心人,小江水越來越清澈,昔日的大橋河、黑水河、老干溝、深溝、老龍箐等40條泥石流溝也變成了名副其實的“森林公園”,“東川模式”甚至成為全省、全國,甚至全世界泥石流治理的范本。

另一個“治水”的重點和難點便是滇池治理。從“九五”規劃開始,滇池水污染防治工作納入國家“三河三湖”重點流域治理規劃,20年來,啟動了外流域引水及節水工程、濕地建設等多項滇池治理機制﹔此外,採取了控制城市面源和雨季合流污染、治理入湖主干河道及支流溝渠、完善截污治污系統、優化流域健康水循環、提升濕地生態環境等措施,實行水質目標、污染削減目標雙考核,治理思路更加明確,制度體系更加健全,社會動員更加充分。

數據顯示:滇池全湖水質2016年首次由劣Ⅴ類上升為Ⅴ類﹔2017年繼續保持Ⅴ類﹔2018年上升為Ⅳ類,為1988年建立滇池水質數據監測庫30年以來的最好水質,2019年1月至11月滇池全湖水質保持Ⅳ類,水質狀況由重度污染轉為輕度污染。“我們將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把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承受力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剛性約束,全面提高滇池生態保護建設水平,為長江大保護作出應有的貢獻。”市滇管局相關負責人說。

“五採區”變“五彩區”

在昆明昔日“五採區”的版圖上,採石、採砂、採礦、取土及磚瓦窯採區造成山石裸露,不僅破壞地形地貌、加劇水土流失,也給滇池治理、保護長江水系埋下隱患。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恢復昆明山水之美,治理採石、採礦、採土、採砂、磚瓦窯等破壞城市面山景觀行為絕不能手軟。2007年,昆明啟動了滇池流域“五採區”生態修復工作。而修復治理成本高、部分屬地政府財政資金缺口大,是昆明進行滇池流域“五採區”礦山關停及生態恢復工作的首個“攔路虎”。為此,昆明探索出一套實現多贏的“綠色療法”,出台了多個治理意見,要求涉及“五採區”整治的各相關政府主導規劃,通過市場化運作引導企業積極參與,並對轄區內“五採區”進行確權,以保障企業利益。

在逐步修復治理中,滇池流域面山范圍內的344個採點經過全面盤點后,按照植被修復項目連片規劃管理的原則整合為33個採區,實施植被修復及郊野森林公園建設,並由市委、市政府重點督查督辦推進。2017年,市委、市政府決定在2007年關停工作的基礎上,開展新一輪關停整治和生態恢復為主要內容的生態治理行動,全面關停禁採區內所有採石採砂採礦點,並對採空區及水土流失、破碎山體等區域進行全面治理恢復。2018年,昆明進一步明確“五採區”生態修復分為生態涵養型、景觀休憩型、開發利用型、保留開採型四種。這為“五採區”究竟該如何進行生態修復、生態修復的資金從哪裡來、修復治理成本高、后續鞏固維系難等難題的破解提供了極具針對性的解決辦法。

截至目前,昆明已完成滇池流域及西山重點保護區域72個關停礦山治理修復4000多畝。如今站在滇池邊遠眺,面山植被逐步得到恢復,已經是肉眼可見的綠色。青山綠樹,描繪了一幅動人的“春城綠”畫卷。

綠色杠杆撬動經濟轉型

作為長江經濟帶沿線的重要省份,雲南省抓好生態文明建設,立足特色,積極打好綠色能源、綠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張牌”,在保護“綠水青山”中讓群眾不斷增收致富。抓長江生態修復和保護,對雲南省會昆明來說,既是挑戰,更是實現轉型升級、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的機遇。

將鏡頭放到昆明市祿勸縣,奔騰的金沙江從這裡蜿蜒穿過,被譽為“三水一江地”。“美麗中國長江行——共舞長江經濟帶·生態篇”活動中,記者曾探訪祿勸縣翠華鎮,村民通過種植板栗、水果等產業增收,並且提高了當地的綠化率,預防了水土流失,全鎮森林覆蓋率約70%。此外,當地還在金沙江沿岸實施石漠化治理和發展特色產業,大力引導推廣花椒、青花椒等特色經濟作物種植,成為農業綠色轉型的示范。

如今,全市綠色轉型正在不斷推進——嚴控新增產能、淘汰落后產能、改造優勢產能,做好“加減乘法”。在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新業態、新模式上做“加法”﹔在落后產能上做“減法”,加快淘汰煤炭、地條鋼等落后產能,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在生態價值轉換上做“乘法”,將“生態+”理念融入產業發展全過程,大力發展大健康、全域旅游、現代農業、會展經濟等綠色產業,培育樓宇經濟、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不斷提升經濟發展“綠色含量”,昆明的長江保護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最生動的寫照。(記者 董宇虹)

(責編:李發興、楊良旺)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