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滄雙江:科技引領蔗糖產業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以科技強企為抓手,在實施“坡改梯、小改大”項目的基礎上,研究創新實施了甘蔗種植“六化”技術,通過不斷完善工藝設備等舉措,實現了企業增效、蔗農增收。
實施“坡改梯、小改大”項目以來,種植地塊由以前的山地變成梯田,種植方式由人工變成機械種植,既節約種植成本、改善交通基礎設施,又增加群眾收入。“我家隻有我一個勞動力,去年種植40畝甘蔗,純收入8萬多元。”大文鄉胖品自然村布朗族村民陳雲良說。
近年來,雙江縣通過採取企業實施、政府參與、群眾參加等方式,實施“坡改梯、小改大”項目,2021至2023年度,統籌整合財政涉農資金600萬元,企業投入1808.86萬元,共完成“坡改梯、小改大”項目31299畝,建設蔗區主干道170公裡,甘蔗產業基礎不斷夯實。
該縣結合實際,創新發展,通過開溝統一、深耕深鬆統一、栽種統一、品種統一、用肥統一、配發農藥統一、全膜覆蓋統一,不斷規范種植標准﹔經過近幾年引進試驗示范,已篩選出高產高糖08/1603、雲蔗05/51、粵糖93/159、粵糖00/236四個早熟高糖新品種,被廣大農民群眾接受﹔通過實施機械種植,種植費用與人工種植費用相比每畝減少300元,同時,實施機械化種植的甘蔗,不受氣溫干旱影響,甘蔗種得深,地耙得細,土壤保水好,出苗率高﹔通過對新甘蔗或者宿根蔗下種、施肥、用藥后全膜覆蓋,達到節約種苗,降低成本、壓草、滅地下害虫,提高肥料利用率,起到提高單產、省工省力作用﹔創新使用了種植底肥“5+2”用肥結構,實現甘蔗持續增產增收新的技術增長點﹔植保科技化,在中耕管理中,採取無人機二次藥物聯防技術,實現甘蔗二次藥物聯防科技化,為穩產增產奠定了基礎。
自2020年起,雙江南華糖業有限公司先后對工藝設備進行改造,如清淨車間沉澱池改為快速沉降池,增加糖漿上浮器,更新低溫硫磺爐,煮糖車間增加甲膏煮糖罐,鍋爐車間完善水膜除塵器設備,改造廢水和生產降溫水回收系統等,較好地提高了熱效率和重復用水率,節能減排效果顯著。噸蔗耗原水0.020噸、噸蔗排廢水0.240噸、噸蔗耗汽0.39噸、噸蔗耗電29.51度,生產經濟技術指標、環保、能耗管理在臨滄管理區處於領先水平。
2022至2023榨季,實現工農業總產值5.8億元、稅收3587萬元,蔗農獲得蔗款2.1億元。(李佳敏)
來源:臨滄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