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滄市積極推進專項行動深入開展——
全民“勤鍛煉” 生活更健康

“走,到體育館打球去。”“走,到玉龍湖走一圈。”“走,去滄江園跳廣場舞。”……每天晚飯過后,在小區裡總會聽到小區業主相互邀約一起去鍛煉的聲音。
走出家門,就會看到政府廣場和滄江園廣場上數百人齊跳廣場舞,市體育館籃球場上打球的少年揮汗如雨、田徑場上跑步的市民絡繹不絕、小區內的健身設施上老人一邊鍛煉一邊閑聊……全民健身蔚然成風。
這是近年來臨滄市不斷完善群眾身邊的體育健身設施,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勤鍛煉”專項行動,積極倡導“鍛煉身體、人人參與、天天堅持”的健康運動新風尚,全民一同鍛煉的景象。
在臨滄,運動鍛煉已然成為市民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為提升全民健康素質,臨滄持續實施“十四五”全民健身設施補短板工程和“七彩雲南全民健身工程”,圍繞滿足人民群眾健身需求,突出體育公園、體育綜合體和城市健身步道、戶外“勤鍛煉”步道等健身系統建設力度,2023年全市城市體育場地總面積642.1萬平方米,建有市級體育場館1個,縣級體育場館5個,在建體育公園3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2.85平方米。
積極統籌新老城區、城鄉體育資源,均衡規劃體育設施,推動全民健身公共服務資源向城市重點區域傾斜,全市鄉(鎮)、村公共體育基礎設施覆蓋率100%,15分鐘健身圈在城市社區覆蓋率100%,建成社會足球場204塊,全市每萬人擁有足球場地0.9塊,縣級“五個一”覆蓋率達63%,2023年全市公共體育場館接待服務健身群眾達到1100萬人次。
加快推進城市健身步道、體育公園、社區健身中心、學校體育場地等設施建設,整合城市各類步道、綠道,構建“勤鍛煉”健身系統,全市建成體育場地設施7081個。全市經常參加鍛煉人數87.29萬人,佔總人口的38.66%。
“我每天都要來體育館打籃球,這幾年感覺臨滄體育鍛煉的基礎設施越來越完善,健身場所也越來越多了,為市民堅持鍛煉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身邊喜歡運動的人也多了起來。”市民楊凱城說。
“常練常賽”是臨滄推進“勤鍛煉”專項行動的措施之一。 僅2023年,臨滄舉行了“七彩雲南”全民健身系列賽事活動5個,建立全市社區運動會系列賽事活動月,組織社區運動會9次,總體規模達萬人以上﹔打造了滄源佤族自治縣幸福邊境運動會、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國際射擊射箭、鎮康縣中緬運動會等品牌賽事,持續擴大七彩雲南格蘭芬多自行車節、一帶一路·七彩雲南汽車拉力賽、“七彩雲南”邊境幸福村體育嘉年華等沿邊體育賽事影響力。
全民鍛煉,一個也不能少。抓住體教融合契機,建成以臨滄市體育中學為龍頭、后備人才培養校點為骨干、各中小學校為基礎的梯次后備人才培養模式。完成第一輪邊境縣體育美育浸潤行動計劃,與滇西科技師范學院、楚雄師范學院、西南林業大學合作,共派出128名高校實習生,安排在43所學校參與浸潤行動。同時,結合各地教育資源、地域特點和人文環境,打造滄源縣勐董足球特色班和雙江縣勐庫鎮中心完小射箭基地,通過多年的布點校建設,臨滄籍運動員在國際賽事中獲2金、在國家級賽事中獲1金2銅、在省級賽事中獲32金71銀59銅。
此外,臨滄還持續推廣普及廣播體操等工間操進單位,舉辦各類全民健身賽事,開展民族、民俗、民間體育活動。鼓勵開展全民鍛煉志願服務,普及體育健身文化知識,增強鍛煉意識,加強科學鍛煉指導服務,在全市范圍內營造良好的全民鍛煉氛圍。
運動,讓臨滄這座城市更顯生機與活力,讓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更加幸福、健康。
來源:臨滄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