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滄雙江
小壩子村“五個統一”打造高寒綠色蔬菜品牌

2015年以前,雲南省臨滄市雙江縣忙糯鄉小壩子村是典型的貧困高寒山區,群眾收入主要來源於種植傳統的苦蕎和零星的馬鈴薯、茶葉、水稻、玉米,品種繁雜、技術落后,無規模、無品牌、無銷路,產業上大家各自發展,難以形成工作合力。
近年來,小壩子村立足自身實際,按照“統一產業規劃、統一品種選擇、統一種植管理、統一產品認証、統一訂單銷售”“五個統一”模式,大力發展綠色生態產業,打造高寒蔬菜品牌。2021年,小壩子村被評為雲南省級產業發展型美麗村庄。
馬鈴薯種植基地。王文林攝
統一產業規劃,因地制宜謀發展。脫貧出列以來,小壩子村黨員干部和廣大群眾認真分析村情,變劣勢為優勢,因地制宜謀發展。在“挂包幫”機制推動、忙孝馬鈴薯合作社“大手牽小手”帶動、組織到外地考察學習促動下,群眾的思想觀念發生根本性改變。把脫貧致富之“根”深植於綠水青山中,以綠色保護為基礎,以綠色科技為支撐,以綠色供給為目標,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種植技術,建設綠色生態種植基地,大力發展綠色農業。根據小壩子村的地理特征,在6個自然村集中連片田塊統一規劃建設以馬鈴薯為主的高寒蔬菜產業基地。
統一品種選擇,圍繞市場需求調結構。市場需求什麼,就引導農民種什麼,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做優做大小區域產業。以訂單引領種植結構調整,選定性喜涼爽、耐貧瘠的“麗薯7號”“青薯9號”馬鈴薯新品種,同時套種卷心菜、白蘿卜,形成“一年四熟”制,確保全年都有蔬菜供應市場。2022年種植3000畝馬鈴薯,輪作卷心菜1500畝、白蘿卜1000畝,2023年計劃建成“馬鈴薯+卷心菜+白蘿卜”輪作產業基地5500畝,同時聯動勐勐鎮、大文鄉部分適宜山區村共同打造“萬畝綠色生態蔬菜園區”。
統一種植管理,優化種植技術。合理布局產業用地,整合外出及無勞力戶68戶土地760畝,流轉給24戶大戶種植蔬菜。綜合考慮當地地力、光溫條件、產量要求、耕作習慣、管理水平灌溉條件等因素,優化種植技術,精心備播,精細播種,打好豐收基礎。2022年以來,共舉辦馬鈴薯專題培訓班8期,培訓農戶856余人次,進一步提高了農戶科學種植管理的水平,較2021年相比畝均增產120公斤。同時,改進生產方式,有效整合農機生產工具,培訓好農機手,選擇好機械並做好調試,做好播前准備,提高農具利用率,提升生產效率。
統一產品認証,打造一流“綠色食品牌”。按照現代農業建設要求,以“三品一標”(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証為抓手,推進產業建設生態化、生態建設產業化,實現產品可追溯,基地標准化建設、規模化推進、品牌化效應,推動循環農業、設施農業、觀光農業發展,助力鄉村旅游。馬鈴薯產業由2015年的400畝發展到現在的3000畝,建成設施農業1200畝,全部施農家肥。2022年2月獲得“綠色食品”認証,注冊了“小壩子綠然土豆”品牌。整個基地形成循環農業、設施農業、觀光農業有機統一體。利用信息化手段,搭建服務平台,共享農業訂單,做強農村電商,不斷提高小壩子綠色生態農產品的知名度,2022年全村通過電商平台銷售蔬菜2670噸,收入達640萬元。
統一訂單銷售,有效實現利益聯結。小壩子村於2016年9月成立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綁定農戶215戶,其中監測戶13戶。再由合作社綁定企業,訂單銷售實現利益聯結,綁定2家農業企業公司完成訂單供銷,每組織交售1噸馬鈴薯,公司提取兌付合作社80元代辦費用。2022年共簽訂訂單215份,收獲馬鈴薯7500噸,提取代辦費75萬元。通過合作社“雙綁”,2022年全村蔬菜總利潤預計達1800萬元,人均純收入預計達11800元。(嚴興勇、尹小龍、鐵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