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映红”致富路

因为在家里排行老四,所以纪小四出世时,父亲给他取名为“小四”。
平心而论,最近几年,纪小四家的条件不错:住小楼、开轿车,全家年收入不低于15万元。然而,年过五旬的他和妻子宋文美还是决定放手一搏——租下16亩地种植大棚西红柿。为此,两口子拿出了多年攒下的30万元。
纪小四和宋文美。邓楚瑜摄
农历十月的午后已有些许凉意。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白水镇黑龙村,53岁的纪小四与宋文美拿着剪刀,麻利地为西红柿修剪多余的茬儿。
塑料大棚的吸热性能好,棚内温度比棚外高出六七摄氏度,不多时,两口子的额头已冒出细密的汗珠。
“修茬儿有讲究,既要把挡住果实的叶子剪去,还不能错剪‘拔肥’枝……”有村民来学技术,纪小四一边操作,一边讲解:露出果实的目的是让阳光直接照射在上面,能让西红柿尽快“上脸”,以便成熟的时候能卖个好价钱;临近果实簇的一个枝条不能动,因为它发挥着将根部的肥料“拔”到果实簇的作用。
在此之前,纪小四和宋文美从未规模化种植过西红柿,这些技术,是他向懂技术的村民和几本农业书上学到的,两口子边学边摸索,竟然总结了一套实用技术。前段时间,外村的几个种植户来参观,进一大棚,“啧啧”夸赞:“种了十几年西红柿,头一次见到快赶上成年汉子手腕粗细的西红柿藤蔓。”
好藤育好果。纪小四和宋文美租的16亩地上建有22个大棚,面积虽然只有9亩,但从今年9月到现在,产出的西红柿已有六十多吨,赶上这段时间价格不错,投入的成本已回笼了三分之一,到明年便可以全部收回。纪小四有些自豪地说,目前在黑龙村,他家种植西红柿的面积是最大的,也是当年效益最好的。
一口气拿出30万元来搞多元化发展,纪小四和宋文美的底气,源于种了三十多年的烤烟。
纪小四和宋文美是从穷日子过来的人。1988年,在当地烟叶工作站技术员的帮助下,两口子跟着村里的其他人家种起了烤烟。
时间来到2010年。这年,在泸西县党委、政府支持下,红河州烟草专卖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在白水镇实施大规模高标准农田建设,并配套了沟渠、引水管网和机耕路等,在方便群众耕作的同时,为当地发展高效农业产业注入了强劲动力。
机耕路四通八达,引水管网接到田间地头,纪小四和乡亲们的生产成本降低不少,劳动效率大幅提高,大伙儿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手里的余钱多了,纪小四和宋文美的胆儿也大了,种药材、开豆腐作坊,几年下来口袋越来越鼓,继而有了今年6月租地种西红柿这一幕。
照管22个大棚不容易,单打独斗是忙不过来的。纪小四掰着手指头算了笔账,从6月到10月底,他一共请了四百多个工,付出的工钱有4万多元。
“要做就要做大,小打小闹没啥意思。”看到来人对种植西红柿表现出了浓厚兴趣,宋文美也介绍起了她的经验。(邓楚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