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陈表而修建的陈公祠
位于玉溪市红塔区凤凰街道灵秀社区下灵秀村的陈公祠,始建于明嘉靖年间,重建于光绪辛丑年。陈公祠是为了缅怀陈表生前治学、治水的功业,而由新兴州知州张子京等人上疏朝廷为其兴建的。近日,记者走进陈公祠,一睹其历史人文风貌,并从中感受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
陈公祠前世今生
在陈公祠前,灵秀社区党总支副书记罗天荣介绍说:“说起陈表,知道的玉溪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夸赞一番。他是红塔区历史上的首位进士,被奉为‘玉溪贤人’。他为官清廉,时时心怀民苦,为民谋利……”陈公祠门前一对石狮耸立,给这座古代建筑增添了几分威严感。祠堂右侧立着的两块石碑表明,陈公祠于2012年7月被公布为红塔区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11月被公布为玉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陈公祠的大门是传统木门样式,布满了岁月的斑驳痕迹,红底金字的匾额“陈公祠”悬挂于门楣上。拾级而上,步入祠堂后,古朴、典雅的气息扑面而来,整齐铺就的青石板、精雕细刻的门窗、多彩逼真的花鸟……一一映入眼帘。
陈公祠坐西向东,由倒座、天井、正厅、左右两侧厢房组成,属于典型的云南“一颗印”式四合院土木结构建筑,两侧厢房和倒座连接为二层楼走马转阁楼。
历经风雨数百年,陈公祠古风依旧,这与多年来的修缮、维护密不可分。罗天荣说:“陈公祠曾破旧不堪,一度被村里用来办公和开会,被村民用作请客吃饭和堆放杂物的场所。2006年,当地政府对陈公祠进行了修缮,一方面出于对历史人物和遗迹的尊重,另一方面希望更多的人了解陈表,学习传承陈表的精神。”
罗天荣介绍,最近一次重修是2010年,这次修葺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修缮过后的陈公祠越发庄重肃穆了,并成为缅怀先贤,弘扬传统文化的场所,正如祠堂内的“重修陈公祠碑记”所写:“为弘扬文化传承文明,铭先祖恩泽耀宗贤功德,凝族众人心启子孙后代,建和谐社会创美好家园……”
之后,为充分挖掘、传承和发扬陈表精神,凤凰街道以陈公祠为核心,打造文化长廊、钟灵毓秀大舞台、清廉池等文化景观,推动廉政文化示范点创建工作。之后,陈公祠就成了党员干部和群众学习廉政文化的场所。
陈表精神代代传
陈公祠无疑是玉溪本土优秀民居建筑,但更可贵的是,这里记录了陈表的生平事迹,彰显了他身上“为民、务实、清廉”的宝贵精神。
在陈公祠的正门两侧,有一副对联称颂他:“岳河钟瑞兄弟联芳,凿山导水利济悠长”,读来让人迫切地想了解陈表的事迹。
步入祠堂内,两侧张贴着汤斌、包拯、狄仁杰、西门豹、徐有功、海瑞以及陈表等多个廉洁人物的故事,让人感受到廉洁文化的浓厚氛围,如一缕缕清风拂面而来。
行至天井,这里上百年的柏树枝繁叶茂,生机盎然。相传这是陈表八世孙陈锡侯所植,称之为“巡按柏”,其寓意不言而喻。
右厢房是草池讲堂,陈列的主要是有关廉政文化的名言警句、书法作品,其中有陈表的《陈草池山楼遗训》,它时刻提醒着后人,要恪守勤俭,克己为公;要勤勉好学,为民服务。
沿着石阶往上,映入眼帘的第一副对联写道:“忆先人克敬克忠毋忽老成遗训,愿后裔或耕或读敦行孝友家风”。该对联由陈氏后人所题,可以看出即便历经时光洗礼,陈氏后人一直牢记先祖陈表的家训。
据了解,1556年,67岁的陈表为了进一步教育子孙后代艰苦朴素,刻苦勤勉,他写下《家训》一书,严格要求他的子孙以“勤俭治家为先,清心励学为要”。他自己更是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在他49岁回乡到84岁去世的35年间,竭尽全力为父老乡亲办实事,深得乡民的爱戴和赞颂。
在正厅门口两侧也有对联:“铁面青天治吏惩奸扬正气,高风亮节丢官弃职留美名”,颂扬着陈表清正廉洁的高尚情操和精神品质。
步入正厅,这里供奉着陈表和他弟弟陈扆的塑像,让人肃然起敬。两侧有“开科建学兴教育,凿山导水利农耕”一联,歌颂了陈表的功绩。陈表一生最为后人敬仰的事迹便是兴办学校和兴修水利。
来到二楼的纪念陈表书画室,里面陈列着红塔区老干部诗书画协会创作的歌颂和纪念陈表的诗书画作品,其中一些内容还是陈表的精美诗句,陈表的诗风格清新明快,语言生动流畅,值得仔细品读一番。
陈公祠,见证了陈表精神的传承,让后人在瞻仰中沐浴流传百年的良好家风的同时,接受了廉政文化的洗礼。(记者 李艾丽 文/图)
飞向蓝天的“卓玛”(身边的小康故事) “卓玛,飞机能飞多高啊?”“卓玛你去过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玛仿佛是村里的“明星”。 格茸卓玛的家乡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团结村。这个很多人没有坐过飞机的村子,却走出了一位在飞机上工作的女孩。 作为东航…【详细】
云南新增19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人民网昆明7月27日电 (符皓)据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7月26日0时至24时,云南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9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隔离医学观察2…【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