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斛开出“致富花”
谷雨时节,走进绿水青山环抱的保山市龙陵县碧寨乡朱家地仿野生石斛种植基地,片片天然林树干上、株株杂栎木树杈上,一串串石斛条或正在冒芽抽新条、或刚刚娇花初绽,一幅幅美丽画卷映入眼帘。这是全县众多仿野生石斛种植基地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龙陵县坚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认真落实“发展生产(产业)脱贫一批”要求,紧扣“深耕产业沃土、厚植惠民福祉”思路,把石斛生态产业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来落实,聚焦石斛产业发展难题,依托林间“立体空间”优势,找准产业“症结”,开出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的破题良方。目前,全县石斛产业已辐射带动全县4.8万人脱贫致富,拉动民间(社会)资本超过10亿元。
龙陵县坚持把生态经济兼容林间石斛特色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产业来推进,把“布线点”放在探索走“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协会推动+部门联动+农户主体”基础路上,出台石斛产业发展规划和指导意见,明晰了石斛产业发展的时间表、任务书和路线图,成立了石斛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县石斛协会、县富民石斛专业合作社和县农民合作社综合服务中心等组织保障机构,积极为斛农及建档立卡贫困户化解产业难题。目前已成立石斛协(分)会11个、接收会员1000余名;建成石斛专业合作组织37个(含国家级和省级示范社12个)吸纳社员1.16万户,覆盖全县10个乡镇60个村社。
为破解石斛脱贫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的难题,龙陵县立足实际找准短板,把“放线点”放在产业发展资金、金融信贷资金、整合项目资金扶持上。采取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重点对石斛龙头企业、合作社及种植农户特别是贫困种植户进行扶持,增添石斛脱贫产业的动力。2011年以来,县财政共投入石斛产业发展资金900余万元,重点对当年新增野生种植石斛连片面积5亩以上且亩植8000株以上的,按每亩1000元标准进行补助。近五年来, 全县整合林草、人社、扶贫等部门争取贴息贷款6.04 亿元,兑付贴息资金2235万元,惠及斛农3640户。
针对石斛脱贫产业发展“规模弱小”的难题,龙陵县把“落线点”放在严格质量管控、强化品牌建设、延伸产业链条上,积极发展壮大石斛产业规模,加速“一根草”工程向林农特别是建档立卡户持续释放生态红利的进程。质量管控上,在全国石斛种植地首家推行石斛生产档案、质量认证和市场准入“三项制度”,规范种植申请备案、产品质量检测检验等制度,实现从产地选择、种植加工到流通销售的全过程监管。2019年共检测石斛3584批次。在品牌建设上,先后获得“龙陵紫皮石斛”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注册了“品斛”“极斛”等品牌,开发了石斛枫斗、石斛精片、石斛酒等6个系列数十种产品,申报了紫皮石斛精片、紫皮石斛酒和铁皮石斛精片等16个龙陵石斛“健字号”。同时,2017年“龙陵紫皮石斛”30种中药饮片率先进入《云南省基本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18年《云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紫皮石斛》正式实施,“龙陵紫皮石斛”成为全国首个获得食品标准的产品。
为破解石斛脱贫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的难题,龙陵县坚持把“走线点”放在“科技研发+技术培训+标准创建”三位一体上,着力增强石斛产业发展后劲。走好科技研发主线,成立县石斛研究所,加强与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合作,并建成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1个、获得国家认证专利29项。走好技术培训主线,在全县10个乡镇建立科技推广员制度和联系员制度。10年来共培训斛农2.4万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800人次),14261人获得《国家中药材枫斗加工技术资格证书》、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421人。走好标准创建主线,龙陵紫皮石斛先后进入《云南省“紫皮石斛”地方标准》《云南省中药材标准》等,在严格执行各项标准的前提下,大力推进石斛标准车间建设,持续延伸石斛深加工产业链,加快山区贫困林农增收致富步伐。(记者 李建国 通讯员 郁云江 王庭勇)
飞向蓝天的“卓玛”(身边的小康故事) “卓玛,飞机能飞多高啊?”“卓玛你去过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玛仿佛是村里的“明星”。 格茸卓玛的家乡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团结村。这个很多人没有坐过飞机的村子,却走出了一位在飞机上工作的女孩。 作为东航…【详细】
云南新增19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人民网昆明7月27日电 (符皓)据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7月26日0时至24时,云南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9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隔离医学观察2…【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