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雲南楚雄

煙稈當豆架 冬閑人不閑

2024年01月19日10:34 |
小字號

雖是冬季,但在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祿豐市高峰鄉山河村委會的連片種植地裡,豌豆、蠶豆、冬小麥等作物長勢喜人,三五成群的農戶正在地裡忙碌,歡聲笑語在田間地頭蕩漾。走進山河村倉底下村村民畢增志家的地裡,攀爬在煙杆上的豌豆青翠欲滴、顆粒飽滿。

畢增志是高峰鄉種煙的“老把式”,2023年種植烤煙5.1畝,收入超過2萬元。聽說在地裡種植煙后作物不僅能改良土壤,還能增加一筆收入,他也忍不住想“嘗嘗鮮”。

農戶正在採收青豌豆。周濤攝

農戶正在採收青豌豆。周濤攝

“煙稈就是現成的豆架,隻要拉上線就可以了,不用另外搭建支架,栽種豌豆也省工省力。”畢增志說,經過一番了解和考慮后,他決定栽種生長周期短、銷路較好的青豌豆。

2023年10月過后,煙地裡中部煙葉採收完畢,畢增志便馬不停蹄地帶著家人扎進煙地播種青豌豆,等到豆苗長出來后,在地裡挂線、上線。

“豌豆苗長出來后,就得抓緊時間把線拉好,讓豌豆枝條攀附生長。”畢增志說,這樣不僅能增加農作物光照,防止病虫害產生,還能增加豌豆莢採收次數和產量。

經過兩個多月的辛勤打理,豌豆苗茁壯生長,畢增志一家也迎來了煙地裡的第二次收獲。“以前,烤煙採收后土地就一直閑置著,沿襲著‘大季種煙小季荒’的慣例,今年剛採收完煙葉就種豌豆,一天忙個不停。”畢增志笑著說。

畢增志介紹,今年他家種了4畝豌豆,價格高的時候每公斤可到12元,等全部採摘完后,預計會有2萬多元的收入。

“今年第一次種,經驗不足,有一些豌豆苗沒有開花結果,不然收入會更高。明年我會不斷吸取經驗,想辦法提高產量,增加收入。”今年的豌豆還沒採收完,畢增志就已開始盤算起第二年的種植計劃。

據介紹,近年來,當地結合烤煙種植的成熟經驗,實施“烤煙+N”輪作機制,不斷提高村民收入,充分利用煙地茬口季節和剩余肥力發展煙后作物種植,在煙稈留存較好的煙地裡,以煙稈為天然支架,在原有煙壟上種植青豌豆﹔在煙稈不好的煙地裡,種植冬小麥、蠶豆、油菜等作物。

畢增志算了一筆賬,開展煙后種植,可以節約不少成本。就拿種植青豌豆來說,可以利用烤煙沒吸收完的肥料,省去地膜、支架、肥料等開支,每畝地可節約1000元左右的成本。

同時,豌豆種植和採收需要不少勞動力,冬閑人不閑,村民每天都過得很充實。採收后,豌豆剩余物質可就地做綠肥,實現了土地利用價值的最大化。

漲勢喜人的青豌豆。周濤攝

長勢喜人的青豌豆。周濤攝

“因地制宜找准了產業發展之路,咱農民的‘錢袋子’更鼓了,這個‘煙+豆’的產業模式選得好!”畢增志感嘆。

高峰鄉山河村委會小庄村民小組村民普文金也因嘗試“煙+豆”的模式嘗到了甜頭。2023年,普文金種植烤煙8.6畝,收入近4萬元。烤煙採收結束后,又在地裡種上了青豌豆7畝,預計會有3萬元的收入。

“現在,冬季的煙地用來種植青豌豆,實現煙杆再利用,這既能保護環境,還能再增加我們的收入,面積多的還得從村裡找人幫忙採收,冬季也有活兒干。”普文金說。

煙后作物不僅能提高土地復種指數、耕地產出率,還讓畢增志、普文金這樣的村民有了新的收入來源,讓農村更多的閑置勞動力實現了靈活就業。

高峰鄉的“煙+豆”,只是楚雄州煙后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楚雄州大力推動“煙+N”多元產業融合發展,通過推廣糧煙經作物多元輪作、套種等模式,不僅豐富了當地村民的“糧袋子”“菜籃子”,也讓村民鼓起了“錢袋子”,繪就了一幅糧煙經作物互促互利、產業興旺的現代農業新圖景。(周濤)

來源:楚雄州煙草專賣局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