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大理繪就"隻此青綠"鄉村振興秀美畫卷

背靠巍峨蒼山,面朝湛藍洱海,12月的雲南省大理市灣橋鎮上陽溪村,綠水繞村流,枝頭花正紅,一條條干淨整潔的水泥路四通八達,青瓦白牆的民族房屋錯落有致,精致淡雅,清新和諧,當地人用他們獨特的方式描繪著一幅“隻此青綠”的鄉村振興秀美畫卷。
白族民居。張亞斌攝
產業結構調整重塑綠色發展根基
過去,上陽溪村的產業發展主要以大蒜等經濟作物為主,但自從前幾年起,洱海流域實施“三禁四推”,即禁止銷售使用含氮磷化肥和高毒高殘留農藥、禁止種植大水大肥農作物,生態保護、綠色種植引起了廣泛重視,農業轉型升級、農作物綠色生態種植及漁業生態健康養殖成為推進洱海保護治理工作的現實需要和推動洱海流域可持續綠色發展的必然要求。
為更好地保護“母親湖”,上陽溪村積極推行產業結構調整,引導村民恢復種植傳統的水稻、玉米、蠶豆等生態友好型作物及無公害林果,並在產業發展運行中探索出一套科學規范的輪作生產體系:大春種烤煙等作物,煙后套種豌豆、玉米、油菜等。“煙、糧”輪作模式的推廣,使得農作物收益互補,農產品質量大幅提升,農民增收致富。
同時,上陽溪村加強溝通協調,開展綠色防控、生物防治、植保無人機飛防、蚜繭蜂防治蚜虫、叉角厲蝽生物防治、殘膜回收、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鮮煙葉農殘快檢、清潔能源烘烤等綠色技術,進一步實現農村美、農民富、農業興。
開展土地流轉工作。李燦宇攝
盤活流轉土地賦能綠色經濟活力
往年土地使用權是各家各戶的,零星種植蔬菜、玉米等其他作物的情況較為突出,近幾年來,煙草部門和當地政府倡導村民連片種植,組織開展土地流轉模式,對低效、撂荒的土地盤活利用並進行再開發,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村民收入穩步增加。農戶隻用去合作社報名,合作社會統籌土地流轉問題,大大減少了租地難、統籌難、管理難的問題,提高了作物種植連片集中度,加之土地流轉后剩余的勞動力部分又被返聘到產業生產中,村民整體年收入大幅增加,在土地流轉模式的帶動下,上陽溪村真正實現了“散種植”變“統規劃”,“各家找”變“統一管”,外出務工變“在家”打工。
種植大戶李永亮算了一筆賬:“村民們流轉出去的土地,每畝可以收入二千三百多塊,比起未統一流轉前的效益高多了,我們統一租地,加上有補貼資金,隻用出到1600元每畝,減輕了我們的種植成本,這些土地流轉出去的一些村民還會被我們返聘回來打工,每天可以有一百多元的收入。”
開展“三清潔”環境整治工作。張亞斌攝
“三清”模式開展匯聚綠色發展動能
為更好地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進一步解決村內及周邊環境臟、亂、差的現象,不斷提升村民宜居指數,自2017年起,上陽溪村依托“三清潔”(清潔家園、清潔水源、清潔田園)環境衛生整治工作不斷提升環境質量,為全體村民營造溫馨舒適的家園。
以思想引導及政策宣傳等方式,引導全體村民進一步強化主人翁意識和環境整治意識,自覺加入清潔家園的隊伍中。“清潔家園”保障美麗宜居,引導村民將自家門前的衛生整理干淨,同時讓他們帶動更多身邊的人,一起為農村人居環境獻出自己的一份力﹔“清潔水源”保障生態安全,嚴禁大水漫灌,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抓實污水收集、污水處理﹔“清潔田園”保障綠色發展,推廣農作物綠色植保防控、有機肥替代化肥、殘膜回收、推廣生態種植等。
灣橋鎮上陽溪村黨總支副書記李燦宇介紹道:“這幾年,通過開展‘三清潔’工作,村裡房屋美化、村庄綠化、水體淨化,‘風景路’越來越多,休閑旅游的去處也逐步增加。”
據介紹,灣橋鎮上陽溪村將始終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營造村容整潔、環境優美、生態宜居的生活環境,繪就“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鄉村振興畫卷,讓“青綠”底色更加出彩、更加閃亮。(朱國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