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大姚:鄉村治理美了“面子”實了“裡子”

近年來,雲南省楚雄州大姚縣灣碧傣族傈僳族鄉緊跟“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主題,充分挖掘民族元素,豐富民族文化內涵,以改善民生為核心,以特色民居保護和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為重點,把經濟發展、文化傳承、生態保護有機結合起來,著力實施特色民族村寨改造提升項目。
2022年,楚雄州煙草專賣局在2021年捐贈資金60萬元的基礎上,繼續給灣碧鄉鄉村振興點對點捐贈資金60萬元,實施了灣碧鄉納那村委會下納那村民小組特色民族村寨改造提升項目。
村內的彩繪牆。劉子華攝
因地制宜重謀劃,群眾認可“雙推進”
灣碧傣族傈僳族鄉,是楚雄州四個少數民族鄉之一,也是大姚縣唯一的少數民族鄉,地理位置獨特,民族風情濃郁。這裡居住著一支“金沙傣”,歷史文化十分獨特。
下納那村民小組世居著傣族,一直傳承著三月初七“窩巴節”、吃新米節等傳統民族節日,有絢麗多姿的民族文化和服飾。但如今,隨著村內老一輩手藝人的離世和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現代文化的沖擊,傣族元素建筑、物品等民族文化遺產瀕臨消亡,亟待保護和傳承。
對此,灣碧鄉在前期規劃階段,就因地制宜充分考慮了下納那村民小組獨特的地理位置、民族風俗文化、基礎設施條件等因素,在積極聽取小組群眾意見和鄉村兩級反復研究討論下,形成了特色民族村寨改造提升項目實施方案,確保了項目實施的可行性和群眾認可度。
在項目實施准備階段,通過鄉村組干部的宣傳和帶動,下納那村民小組群眾自發性清理對項目產生影響的建筑物、柴垛、亂石等,整理牲畜圈房、水溝,主動預留空地種花栽樹,並積極表達需求,建言獻策,全力支持項目建設。
在項目實施階段,灣碧鄉致力於營造政府主導,群眾廣泛參與、出資出力,上下聯動的良好氛圍,組織群眾收集各類罐子墩子、樹苗花草及民俗用品用具的同時,積極邀請群眾做項目建設的“監督員”,確保項目質量。
如今,下納那村民小組特色民族村寨改造提升項目已完工初步驗收投入使用,極具特色的傣寨大門、干淨整潔的小組道路、繪聲繪色的牆體彩繪、寬敞明亮的文化廣場、業余休閑小涼亭……已成為灣碧鄉特色民族村寨改造提升和美麗村庄建設示范點。
下納那村民小組民族村寨休息涼亭。劉子華攝
整合資源強效益,項目推動促“雙振興”
在該項目實施過程中,灣碧鄉首先圍繞鄉村振興20字方針,致力於構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麗村庄。在項目打造元素中,融入了傣族元素、生態文明元素、特色產業發展元素、基層黨建治理元素、鄉風文明元素,多元化元素融合,把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打造成為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實現鄉風文明,邊疆民族地區社會和諧穩定。
其次,巧用“廢物”,動員群眾捐贈閑置簸箕、犁架、瓦片、罐子、墩子及民俗用品,充分調動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充分發動群眾通過投工投勞參與項目建設,讓群眾深刻認識到項目受益主體,發揮群眾積極參與建設的主體意識,凝聚項目建設人力、物力,確保項目建設順利推進。
再次,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發揮村黨組織書記“頭雁”作用,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以身示范帶動小組群眾主動參與到項目建設前、中、后及長期管護行動中去,珍惜項目建設成果,自覺參與后期管理使用,發揮長久效益,以組織振興助推鄉村振興。
最后,緊扣“文化智民、文化悅民、文化富民”這一重點,在保護傳統村落及民族文化的基礎上,通過彩繪、挂飾、擺件等方式,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積極健康生活方式,活用陣地加強鄉村群眾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學知識教育,豐富鄉村健康文化娛樂生活,不斷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以文化振興賦能鄉村振興。
“在楚雄州煙草專賣局的幫助下,我們小組有了一扇傣寨大門,道路兩邊種起了花花草草,連平日普通的牆也畫上了彩妝,更具文化氣息。景觀長廊、江景涼亭、石凳石桌,茶余飯后休閑娛樂有了好去處,村民生活條件大大改善,傣族文化傳承也有了陣地。”下納那村民小組村民李明貴笑著說。
軟件硬件齊配套,顏值價值“雙提升”
特色民族村寨改造提升項目是一項民生工程,也是一件為民利民惠民的民心工程。自項目立項以來,灣碧鄉著力在營造濃厚宣傳氛圍、環境衛生整治等“軟件”上下功夫,在基礎設施配套等“硬件”上提質量,大大提升了下納那小組群眾生活質量,提升了獲得感和幸福感,獲得了大家一致好評。
“每個項目都來之不易,有了楚雄州煙草專賣局的捐贈和幫助,讓下納那村民小組特色民族村寨改造提升項目得以實施,一項項民心項目示范點在我們村落地開花。”灣碧鄉納那村委會主任楊榮福說。
下納那村民小組是典型的傣族聚居的村落,近幾年,隨著群眾生活水平逐步改善,小組內部分公共設施老化,路燈、垃圾桶、休息場所等基礎設施配套無法滿足群眾需求。
而今,走進下納那村民小組,整整齊齊的路燈矗立在干淨整潔的通組道路上,陣陣花香扑鼻,也有了涼亭、桌椅凳子供大家休憩玩樂﹔黨員文化活動室、停車場也發揮了效用,以往的斷壁殘垣搖身一變成了新奇好看的彩繪牆,平平無奇的家門口過道成了景觀長廊,茶余飯后村民三五成群,有的坐在涼亭下在聊家常、繡花,有的在放著民族音樂打跳,一副生態宜居,群眾安居樂業畫面躍然紙上。
如今的下納那村民小組,環境和宜居水平不斷提升,既有了靚麗的“面子”,也有了實質的“裡子”,既有了顏值更增添了沉甸甸的價值。(張明海、劉子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