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云南频道>>社会

乌蒙山下健康答卷:昭通医疗惠民的破局之路​

2025年04月24日09:57 |
小字号

在乌蒙山区腹地,全国脱贫人口最多的地级市昭通,一场关乎民生福祉的医疗变革正悄然拉开大幕。

这里曾因患病群众基数大、医疗资源匮乏,让“看病难、看病贵”成为百姓心头之痛。如今,昭通以破局之势推进卫生健康事业,用实干书写着让群众有“医”靠的温暖答卷。

资源大整合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唐远超摄

资源大整合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唐远超摄

“家门口”享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暖民心

“以前生大病只能往外地跑,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治!”在滇东北中心医院做康复治疗的一位群众的言语间满是欣慰。滇东北中心医院由昆明医科大学全面托管的医院,自2024年运营以来,其肿瘤、心血管等“五大专科”全面开诊,开展高难度诊疗技术60余项,吸引2100余名外流患者返乡就医。肿瘤内科开科两年,门诊接诊16000余人次,出院患者超5000人次,不仅成为昭通百姓的“健康靠山”,更吸引周边患者慕名而来。

为让群众就医更便捷,昭通在全市开展“健康大调研、资源大整合、就医大体验、服务大提升”行动。2378家医疗卫生机构查堵点、破难题,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37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实现39项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避免重复检查,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一次挂号管三天”服务惠及46万人次,节省费用280余万元,这些数据直观地反映出该项举措在提升就医便利性和降低就医成本方面的显著成效;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实现医药诊疗服务“三降三升”,市中医医院惠民大药房药品“零差率”销售,直接为群众节约400多万元。这些举措让“不出昭通也能看好病”从愿景变为现实。

向群众普及健康知识。唐远超摄

向群众普及健康知识。唐远超摄

织密基层医疗网络:从“缺医少药”到“病有良医”

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让群众在“家门口”有了就医依靠,而织密基层健康网络则是解决群众就医问题的根基所在,昭通在这方面也下足了功夫。基层是医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昭通每年将80%以上财政支出投向民生领域,全力推进11县市区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自医共体建设以来,全市累计为基层出具诊断报告30万余份,节约就诊开支超1000万元,有效提升了基层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2024年,昭通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断跃升:11家中心乡镇卫生院通过国家推荐标准验收,32个心脑血管救治站和60个标准化慢性病诊疗专科建成;三轮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招聘后,80余名大学生乡村医生纳入编制,11900名基层医务人员接受技能培训。这些举措极大地充实了基层医疗队伍,提升了基层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使得基层医疗服务更加专业、高效;依托三级医院“组团式”帮扶和东西部医疗协作,县级综合医院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实现全覆盖,9家达到国家推荐标准。

同时,昭通市总投资86.9亿元的13个重大项目启动,水富市中医医院运营、多所县级医院新院区投入使用,逐步构建起“头痛脑热不出村、常见病多发病不出县、疑难重症再转诊”的就医格局。

昭通市中医医院惠民大药房为群众节省看病开支。唐远超摄

昭通市中医医院惠民大药房为群众节省看病开支。唐远超摄

绘就全民健康新图景:共建共享幸福生活

昭通秉持“大卫生、大健康”理念,不仅治已病,更重防未病。昭阳区打造的“乌蒙水乡”“省耕山水”等健康主题公园,成为市民打卡地;鲁甸、绥江等地健康促进县项目完成,水富入选新一批建设名单,健康环境持续优化。社区健康倡导与行为干预项目覆盖7个县市区800多个村、社区,近80万人改变生活方式。在母婴安全保障上,全市孕产妇、儿童死亡率持续下降;慢病和特殊人群管理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从中医药服务体系全覆盖,到成功创建多个卫生城市、乡镇、村;从实施“十百千”人才招引计划充实队伍,到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银龄医生,昭通卫生健康事业交出亮眼成绩单。如今,“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理念深入人心,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2020年的17.17%提升至24.31%。

乌蒙山下,4万多名卫生健康工作者正以实干为笔,在医疗惠民的画卷上继续书写新的篇章,让健康福祉润泽千家万户。(唐远超)

来源:昭通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责编:木胜玉、朱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