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云南频道>>要闻

观云台 | 书香润乌蒙

2025年04月22日17:57 |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小字号

我们看不见风的来路,却能看见它雕刻的事物。阅读的力量亦是如此。

地处乌蒙山腹地的云南省昭通市,曾是云南文化的三大发祥地之一。大山、大水、大峡谷,是让人惊叹的鬼斧神工,却也是阻隔多少人通往知识之路的“天堑”。

过去很长时间,连绵的大山阻隔人与人的交流,有些偏远村寨,一度不通公路。有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山对面的学校,但走过去却需要近两个小时。那些藏在乌蒙山褶皱里的乡村学校,土坯校舍斑驳漏风,更不要说拥有自己的图书角。

然而,在起伏的山峦间,阅读并没有缺位。2025年4月22日,昭通古城,云南省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在此举行。人们共同探讨,大山如何盛开文学之花?书籍如何走向千家万户?

昭通古城。人民网记者 庄志斌摄

昭通古城。人民网记者 庄志斌摄

藏在山凹中的,有顽强生长的文学“嫩芽”。20世纪80年代,这片土地上出现了上百种文学报(刊),为昭通作家集结成群提供了“土壤”。1998年,昭通地区文学现象首次受到关注,“一个贫困地区竟有这么多的青年以文学形式反映改革现实和时代变化”。1999年底,云南省作家协会一二批签约的23名“聘任制作家”中,昭通作家有8名,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

随后几十年间,“昭通作家群”逐渐生长、壮大——有云南第一个获鲁迅文学奖的作家夏天敏,有始终带着“云南血统”书写的诗人雷平阳,有边防文学中硕果累累的军旅作家刘广雄,也有将传统文化融入小说创作的《国色芳华》作者程云峰。昭通作家群的创作力,如同乌蒙山脉一般绵延不绝。2020年,昭通成为全国第六个“文学之乡”。如今,在中国作家协会有41名昭通籍会员。

“故乡源远流长的声音,会呼唤、牵扯着每一个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昭通作家朱镛说,乌蒙山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文学养分。这让他自然而然地记录昭通这片土地上的生活。“昨天的事情,今天的在场,都将是明天的历史,我希望为时代保留一份‘底稿’。”他说。

昭通大关“流动图书车”。 人民网记者 庄志斌摄

昭通大关“流动图书车”。人民网记者 庄志斌摄

当风吹过当下,有人默默托举山里娃的读书梦。2016年,大关县图书馆工作人员用背篓装满书籍、文具,将图书送到大山深处,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背篼图书馆”。从那时起,一批批基层文化工作者为当地百姓送去知识、技术,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通公路后,大关县的“背篼图书馆”被“流动图书车”取代,提供阅读服务速度更快,内容也更丰富。

在威信县扎西会议会址旁边,红色扎西云上乡愁书院迎来不少读者。依托历史记忆与红色文化,书院组织当地学校开展“红色扎西青年行”读书班、“红色扎西少年说”读书班等活动,尊重历史、崇尚英雄的底蕴在一代代间传承。这样看“得见水、闻得到书香、记得住乡愁”的书院,在昭通共有14家。

云上乡愁书院里,读书的爷孙俩。 人民网记者 庄志斌摄

云上乡愁书院里,在阅读的爷孙俩。人民网记者 庄志斌摄

如今,昭通已建成农家书屋1386个,配备专兼职图书管理员1386人,累计配套图书240余万册,报刊1万余份、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5万余件。2023年以来,昭通整合资金建设25个农家书屋融合发展试点,结合理论宣讲、技能培训、非遗传承、关爱“一老一小”等主题,服务乡村发展新需求。

在校园的“书香角”,视障儿童在阅读盲文书籍。人民网记者 庄志斌摄

在校园的“书香角”,视障儿童在阅读盲文书籍。人民网记者 庄志斌摄

如今,人工智能的浪潮扑面而来,AI可解答万物奥秘,我们为什么还要阅读?乌蒙山给出答案:路,就是书;书,就是路。磅礴山水里,春夏秋冬蕴书香,悬崖峭壁化坦途。唯有阅读才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根本路径。

记者:张驰 蔡树菁

摄制:庄志斌 蔡树菁

统筹:朱思雄

出品:人民日报社云南分社、人民网云南频道

(责编:木胜玉、朱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