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云南频道>>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云南分网>>要闻

百年村史馆  见证变迁路

2022年09月24日16:31 |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小字号

青瓦白墙,朱色梁柱,雕刻精美的椽头……初秋时节,走进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西一镇烂泥箐村村公房,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眼前这个“一正房、三耳房”的两层土木结构四合院,见证了这个彝家小山村在党的领导下,从穷日子迈向小康生活的变迁路。

村公房外的墙画。邓楚瑜摄

驱车从弥勒市区出发,沿着连乡公路往西走,大约40分钟后,隐现在群山密林中的烂泥箐村映入眼帘。村口的水塘边,便是村公房。

村公房只有一道大门。进屋,四合院的天井中有一个青砖砌成的小池塘,池塘正中是一座用造型各异的山石垒起来的假山景观,一群红色的金鱼在池塘中游得欢快。

“在我爷爷那辈,公房已建成多年,至今足有上百年历史。”在烂泥箐村村民小组长段学峰的带领下,一行人沿着公房的木制楼梯拾级而上,步入二楼,抬眼便见一块刻有“村史馆”三个字的木牌悬挂于一根梁上。

“二楼既是我们村的村史馆,也是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点,每到这里,对我们的精神都是一次洗礼。”段学峰指着屋顶说,因年代久远,公房存在安全隐患,前几年村里筹钱进行了修缮,更换了全部瓦片,还安装了监控器和烟感探测器,并安排专人负责日常管护。

一座百年老屋,承载着烂泥箐村190余户村民共同的记忆。

把时间回拨到20世纪80年代。彼时,受制于耕作条件和地理位置,烂泥箐村没有像样的产业,村民们的油盐柴米钱只能依靠种玉米,年底一算账,除去生活开销,手中的余钱所剩无几。直到1990年,段学峰一家才告别了以杂粮饭为主食的日子。

事实上,当时因在2年前种植烤烟,段学峰一家7口人才有了甩掉“穷帽子”的底气。

1986年,在当地烟草部门的帮助和服务下,穷了几代人的烂泥箐村试种烤烟成功。1988年,看着村里第一批种烟户的日子渐渐好起来,段学峰的父亲放下了疑虑,也跟着种起了烤烟,此后时间,一家人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让乡亲们的致富路越走越稳,当地烟草部门把工作做到实处。

此前,烂泥箐村缺乏农业生产用水,靠天吃饭的农耕条件让乡亲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脚步迈得艰难。

十多年前,当地烟草部门按照上级部署,陆续帮助村民们修建起了数个单体容积百余立方米的水池和近200个地边小水窖。除此之外,遇上干旱年份,还组织运水车辆,免费运水抗旱,增强了乡亲们抗旱保丰收的底气。

与此同时,为了方便乡亲们初分烤烟等级,烂泥箐村将村公房一楼提供给大伙儿作为集中分级场所,每年烤烟收购期间,这儿热闹成一片。

通过30多年的发展,如今的烂泥箐村村容美、村民富,乡风文明,与村民打招呼,灿烂的笑容洋溢脸上。2016年,该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二楼村史馆一侧的几张木桌上,陈列着很有年代感的草鞋和缝制民族服饰的细麻绳,以及用茅草编成的米瓮等老物件,目光轻抚过去,每件物品都在诉说着曾经的艰难岁月,激励着后人朝着更好的日子奔跑。

“今年收成不错,明年再来时,村里又是一番模样。”作别时,段学峰笑着说道。(邓楚瑜)

(责编:徐前、朱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