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普希来了海边客
小普希一角。人民网记者 李发兴摄
“几公里的山路,足足开了2个小时。”福建游客黄汶峰开着车,慢慢地驶到小普希基诺丹青体验园门口时,又遇到了“拦路虎”。
因为弯大路窄,黄汶峰试了好几次,也没开上来,车又滑到了原地。见状,基诺丹青体验园的主人鲍杰丢下手上的茶具,小跑着过去帮忙。
小普希是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巴来村委会的一个村民小组,藏在基诺山森林秘境中,这里也是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之一。村里居住着15户人家,64位村民中有61名是基诺族。
基诺族老人在织布。人民网记者 李发兴摄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基诺族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过着刀耕火种、采集狩猎、刻木传信、结绳记事的原始生活,1979年才被确认为单一少数民族,成为第56个民族。
一场小雨过后,基诺山云雾缭绕,被茶山环抱的小普希若隐若现,好似一幅山水画卷。
一大早,黄汶峰就带着一家人,从西双版纳开车出发。第一次开盘山公路,对他来说有一定的挑战。“不过,越开越感觉这个地方来对了。”黄汶峰说,在密林中,有种“人在云端走,车在雾中行”的感觉,特别是进了村以后,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伴随着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这一趟来得很值!”
漫步在小普希,只见一座座用茅草、竹子、木材建造的基诺族干栏式民居错落其间,一幅幅墙体彩绘展现着基诺族民族文化。
一眼望去,一栋三层小楼格外显眼,门口的三角梅开得正旺,绿油油的柚子坠在枝头,令人垂涎。主人者扫和妻子正在一趟一趟往快递揽件车上搬运打好包的茶叶,准备发往哈尔滨、杭州等地。
者扫和妻子在搬运茶叶。人民网记者 李发兴摄
者扫,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也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像黄汶峰这样慕名而来的游客现在是越来越多。”他说,家家户户门口都挂着一个二维码,手机一扫,户主姓名、电话、家庭介绍、特色产品等信息一目了然。游客来了,可以体验采茶制茶、品尝基诺族美食、学做基诺砍刀布、户外徒步穿越雨林等体验式游玩项目。
然而,在二十多年前,小普希还是一个穷得叮当响的村寨。
“背靠大山,没有水田,种点旱稻还得靠天吃饭,一亩产量不到200公斤,一年下来根本不够吃。青黄不接的时候只能上山挖山药,掺杂着玉米一起吃。”在者扫记忆中,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他十七八岁。
2000年,27岁的者扫结婚、分家、生子。“分家分了一口锅、一个茶壶、三个碗。”说起成家之时的困窘,者扫记忆犹新,一间房子只有6米长4米宽,盖房的46片石棉瓦是赊来的,妻子生孩子的1700元费用还赊了一年。
这一年,一个老板在小普希开了一家茶叶加工厂。者扫就到厂里打工,加工茶叶。“加工干毛茶一公斤一块钱。”一年下来,者扫的收入也就600元,家里还得开支生活。
者扫在厂里很快就学会了加工茶叶的全套手艺。2003年,他在村里开了第一间茶叶初制所,开始加工自家和村民的鲜茶叶。
加工茶叶比卖鲜叶有赚头。几年后,者扫家24平方米的房子变成了70平方米的木板石棉瓦房,还买了车。
在者扫的带动下,村民们也开始跟着学做茶。者扫手把手教他们茶园怎么管,茶叶怎么采、怎么加工。
村民在制茶。景洪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随着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小普希积贫积弱的状况开始改变。当地党委政府先后投入资金为小普希修通了连接外界的道路、铺设了饮用水管道,还向每户发放了5万元的贴息贷款作为产业发展资金。
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曾经闭塞的小普希,开始走出基诺山,茶叶、蜂蜜、水果等优质农产品不断走向全国的市场。
2019年4月,基诺族整族脱贫后,小普希又顺势发展起了乡村旅游,还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家家开起了制茶作坊和农家乐。
鲍杰一家前两年尝试着制作了一些小饰品和民族服饰,没想到深受游客喜爱,“游客对基诺族传统技艺也很感兴趣。”三年前,鲍杰开设了基诺丹青体验园,很多人专门来体验学习。
基诺丹青体验园。景洪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道路畅通了,村寨美了,茶叶品质也提升了,小普希的名声也更大了。者扫说,现在每个周末平均有200多人到小普希体验式游玩。
“你现在一年的收入有多少?”记者问者扫。他想了想,“疫情前差不多一年有五六十万元,这两年二三十万元吧。”
与记者随行的人补充说,“只有存进银行的钱,他们才算作是收入。”2021年,小普希村民人均收入达1.7万元。
因为要赶飞机,黄汶峰一家不得不遗憾地离开,“明年暑假,我们再来深度体验小普希。”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